跌宕起伏的庚子年,慌乱却也寂静地载入了史册。人们会记得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与伤害,也会记得“逆行者”的温情与奉献。我们切身经历着时代的剧变,在困顿中经受历练、日渐成长。我的庚子年,也是别样的。漫长的春天,封闭在家中撰写博士论文;忙碌的夏天,尝试诸多面试幸而均获成功;绚烂的秋天,收获了博士学位也与海大结缘;寒冷的冬天,经历了犹豫、彷徨、失去与告别……这一年,最重要的,是完成了漫长的学业,实现了身份的转型。最幸运的,是遇见最美的山大海大,始终在最热爱的校园。最勇敢的,是独自完成了西北之旅,更好地见天地、见古今和见自己。正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美好与遗憾,得到与失去,成长与坎坷都是相随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惟愿往后的日子里,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爱惜时光,爱惜羽毛,热爱学术,热爱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走向更好的未来。
辛丑伊始,谨以两篇写于毕业之时及入职初期的文章,纪念我最热爱的山海。
《山大情深》
“她对我一往情深,我对她也一往情深。”这是臧克家在80多岁高龄时写给山大的话,也是我博士论文致谢的第一句话。当曾经无比期待的博士毕业在这个秋天悄然而至,我的学生时代,我的山大故事,也即将画上句点。
我对山大一往情深,山大亦予我深情无限。七年的时光看似漫长,却又宛如一瞬。犹记得年秋天,一个20岁的青涩女孩满怀憧憬步入梦寐以求的山东大学,有幸追随慕名已久的王韶兴教授读研,才研一便无知无畏的说以后想读博。导师和蔼而坚定地鼓励着,并在此后的岁月里悉心栽培和照顾。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王老师,不仅是弟子们仰之弥高的学者,也是弟子们爱之弥深的慈父。他给予我无尽教诲与关爱,见证我从稚嫩的硕士成长为沉稳的博士。他会在我初涉学术时叮咛我“要热爱政党研究,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会在我遭遇困顿时鼓舞我“向前走,向上看”,会在我胆怯迷茫时告诉我“坚定些,自信些”,会在我临危而惧时勉励我“这是对你的考验呀”,更会在我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有力的赞扬。
导师对我恩重如山,我亦对导师心怀感激。王老师治学严谨、待人亲和、处事周到、爱生如子,他会在晚上十点与我耐心通话一个小时为我答疑解惑,他会在深夜两点发邮件叮嘱我的学业,他会在早晨六点醒来批注论文,他会花费一上午的时间与我逐段逐章讨论论文,他会耐心倾听和帮我解决我在学业、生活中的种种困惑。王老师将炽热的情怀倾注于学生、学术、学院,用言传身教培育我们的能力与境界,还总是谦逊地勉励我们“弟子不必不如师”。他曾说:一流老师教境界,二流老师教方法,三流老师教知识。多年以后,学生们仍能想起的、沉淀于心、外化于行的那些东西,才是真正的所得,才是教育的意义。他教育我们做大气之人,用开阔的胸襟和视野去做学术研究,他教育我们读书、做人、做学问要厚实、朴实、务实、扎实,厚积薄发而非急功近利,朴实踏实而非华而不实,务实进取而非好高骛远,脚踏实地而非浮于表面。种种叮咛皆引领我们时时勤勉、事事求实。
山大往事历历在目,山大风景镌刻于心。初读博时,尚未料到读博之路如此艰难,需要面临无数未知的难题与挑战,需要经历漫长的孤独与求索,需要炼就强大的内心与意志。直到后来在书山文海里跋涉,在千锤百炼间省思,在夙兴夜寐中辗转,才意识到困顿是读博的常态,失败是必经的考验,坚持是唯一的选择。读博的时光单调、平静、充实,阅读、思考和写作是每天的内容,宿舍、餐厅、图书馆是每天的行踪。“小论文发了吗?大论文写了吗?”近乎成了博士们见面的开场白。也曾通宵熬夜,也曾守望黎明,也曾失败气馁,也曾无助哭泣,但当修改了无数次的小论文终于在核心期刊发表,当困扰了多年的大论文终于在今夏完结,一切苦涩都是值得的。我们都在经受考验、品味孤独,却依然选择相信努力、相信未来。由于政管学院从洪楼校区搬迁到青岛校区,我的思念也在两座城市蔓延。两所校区气质不同却各具风采。我爱极了洪楼校区的温馨质朴,我记得依次盛开的春花、夏日斑驳的林荫、飘落满径的秋叶、冬天簌簌的雪花,我记得栖于枝头的鸟儿、蹑于丛中的猫咪、隐于暮色的教堂,我也记得宿管阿姨、学院阿姨、图书馆管理员甚至维修工的温馨关怀,让我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同样,我也喜欢青岛校区山海之间的辽阔景象,朝暮之景不同,四时之景不同,海上日出、潮起潮落、孤帆远影、海滩飞鸟的如画风景,总能令人静思学术与人生。每每在图书馆临窗而坐,东望是海天一色,西望是夕阳晚霞,身旁是学子苦读,俯首是书山有路。倘若多年后想起这段纯粹、充实的求学时光,定是无怨无悔的。
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个人与国家都在经历考验,而我还未来得及认真品读山大的春夏,便步入寓意收获却也染了离愁的秋天。我常思考,当我离开山大,我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或许,我什么都留不下,只有纸短情长的文字记载了光阴流转的故事。但我带走的,却是山大给予的知识、精神与品格,而这份山大烙印将伴随并激励我们一生。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学术是没有终点的远行,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脚踏实地的努力,甘于寂寞的深耕,不畏艰难的攀登,持之以恒的坚守,方能有所长进。人生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惟愿往后的岁月里,低调而务实,沉潜而奋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持如履薄冰之心,行进德修业之事,做坦荡良善之人。 (作于年9月)《海大情缘》入职中国海洋大学刚好百日,回望我与海大的缘分,自年樱花盛开的4月提交简历,到夏意葱茏的6月通过面试并收到录用通知,再到秋色静美的10月取得博士学位并顺利入职。这一切美好的际遇,都令我心存感激且难以忘却。
自从年来到山东求学,我与山东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对灵秀的泉城、瑰美的青岛产生极为深厚的情感。我相继在山东大学的济南和青岛校区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由青涩的女孩成长为沉稳的女博士。博士毕业后,我无心天南海北的机遇,满心眷恋地留在山东,满心欢喜地入职海大。或许是星辰大海的绮梦,或许是樱花盛开的美丽,或许是山大海大曾是一家的亲近,全国最美校园之一的海大,一直是我梦中的殿堂。入职海大的喜悦与骄傲之情,至今仍萦绕于胸。
恰如山大与海大有着千丝万缕的缘分,“淼”与海大也有着别样的情愫。《庄子·秋水》有云:“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纳之。”这既是海大校训“海纳百川”的出处,也暗示着“淼”宛如一滴水,唯有融入海大,才是最好的归宿。从学生到教师,从山大到海大,我跃入人海,走入海大,努力成为一朵奔涌的浪花。
犹记得年10月14日,我来到海大办理入职手续,奔走于行远楼和马院楼的相关办公室,感受到了各个部门的热情、温馨、高效。人事处的管老师细致地帮我审批材料,房产办的徐老师热心地帮我安排宿舍,马院的任书记笑意盈盈地介绍学院的蓬勃势头,院办的李主任热情地为我张罗入职。10月15日,我领到了一枚印着“东方红3号”的校园卡,真正成为一名海大人。这一天,既是我母校山东大学的岁生日,也是我在海大正式工作的第一天。我第一次踏上讲台,为年纪相近的多名学生上了第一节党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望着讲台下优秀的学子,从他们或凝望或认可的眼神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的意义。教师的意义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启迪智慧、熏陶人格。倘若自己的某一句话在某个瞬间对某个学生有过一丝触动,促使他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学以致用的人,便是教师传道授业的价值所在。人生中有许多的第一次令人刻骨铭心,海大作为我此生的第一份工作,以其“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追求,奠定了我一生从教治学的底色。
我爱海大的风景无限。每当我漫步在校园里,目睹着樱花大道、梧桐大道、海棠路的朝暮景致,凝望着行知楼、行远楼、图书馆等错落有致的校园建筑,细数着海梦、海韵、海岚、潮音等文艺店名,被海大的美好深深吸引着。随着时间流淌,我对海大愈发熟悉和依恋。我记得她金灿的银杏、飘落的梧桐、簌簌的雪花、清澈的月光。我渐渐熟悉了崂山校区迷宫般的教学楼,我也慢慢品味了鱼山校区的深厚底蕴。我常像学生一样去听课,也常被误作学生去上课。我曾跟随数百名博士生前往荣成进行红色研学,也曾在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学院,作了场建党百年的讲座……我们的百年大党风华正茂,而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海大亦正值风华。
我爱海大的人情温暖。马院的60多名教师,是我心底最深的感激。端庄内秀的张静院长、智慧优雅的任玮娜书记、渊博深刻的蔡勤禹副院长、风趣健谈的王付欣副院长、勤勉缜密的王洪兵副院长、热心周全的李仁庆主任、亲切随和的李艳霞老师、兢兢业业的荆友奎老师、乐于助人的陆信礼老师、耐心细致的杨晓斌老师、热情开朗的赵明轶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得今年1月初暖气停摆、气温至寒的深夜,我不小心被锁在学院,便贸然在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0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