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6872.html▲點擊綠色音頻聆聽音乐临近年底,事情一下子多了起来。人一忙碌起来,就常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绊住手脚。很多时候,人甚至自己都忘记了,该如何闲下来。看看当代的年轻人,一个个喊着“社畜”,被人裹挟着“福报”,在加班加班再加班的海洋里溺水,甚至连一根救命稻草都抓不住,却早习以为常,把这一切当做了生活的常态。工作固然重要,可人生中若只剩下工作,是不是太过索然无味了一些?曾经见过一些老干部,为国家付出了大半生,努力工作了几十年,等到退休了,却好像失去了人生的目标。他们茫然若失、不知所措,本该颐养天年、从心所欲的年纪,却好像失去了生活的主心骨,不知该进还是该退。其实闲云野鹤的生活,也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悠然自得的活着,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若是想学透这门学问,不妨拜庄子为师,多多感悟。“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庄子的名言,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但有多少人知道他后面还一句:“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呢?庄子从来不是追随主流的人,他离经叛道、不屑权钱,甚而不愿意和任何有权势的人结交。他认为人活在世上,重在和自然的交流,而非为了一时外物劳心劳力。所以他会说出上面那句话: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的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不是神经病吗?这样的发言,似乎和以前听说的古圣先贤相去甚远,在别人都努力教导世人要多多学习的时候,唯独庄子说了句大实话:差不多得了,那么多知识你真能学完?相比于知识的丰富,庄子更愿意和世间万物去交流、去感受。在他眼里,人从来不是什么万物灵长,人只是这个世界再基本不过的一个单位,和一草一木、一虫一鸟无甚区别。也是因此,庄周梦蝶,恍然间竟不知道是庄周化作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无论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庄子的离经叛道,还体现在了他的生死观上,在他妻子去世的时候,家人痛哭流涕的情境下,庄子居然鼓盆而歌,声势之大甚至引起他儿子的不满。见到这般情景,身为朋友的惠子也很不开心,质问庄子为何如此不敬死者。庄子却回答:妻子刚去世,我当然是伤心的。可后来想通了,人不过是天地间一道气息,如今她生于天地,又归于天地,如春夏秋冬的轮回一般的自然,逝去的人安然睡于天地之间,而我却悲声痛哭,这又岂是能通达天地道理的行为?庄子对生死的达观,并非是无情,恰恰是因为他的达观,让他对世间万物都能共情,观前生、看后世,以超然之感俯视大地,所以即便是生死这般大事,在他眼中似乎也不重要了。庄子对生死的达观,更表现在他对自己的后事处理上。庄子临死的时候,他的弟子想要将他厚葬,他却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以天地为棺椁,日月星辰万物皆为陪葬之物,难道还有比这更高规格的葬礼吗?弟子却担心庄子的尸身为鹰隼啄食,庄子便说:“在外面要被鹰隼乌鸦吃,到了地下却要被蝼蚁啃食,夺过鹰隼乌鸦的食物喂蝼蚁,这不是偏心吗?”临死,庄子的达观依然没有变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庄子正是将世间万物都看做如一,才能有如此的旷达。《庄子·天下》中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庄子看重的不是人间的红尘世俗,他看重的,是流淌于天地之间的精神,是“道”。故而,庄子喜爱独处,享受独处,他不以孤独为孤独,因为独处,让他更有时间和天地沟通。认清万物之理,才能更好的于世俗相处,才能豁达面对人生的境遇,轻松看待世间的万物。超脱世间,才能更清楚地看清这个世间,随性的学问,才是人世间最高深的学问。如此,人生于天地时是一赤子,待回归天地时,依旧是一赤子。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高手通常是要“闭关”的。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独自居住一处,潜心修行,不与外在的一切交流。不经过这般困苦的心志修炼,不足以成为傲视群雄的高手。庄子,恰恰就是一位无时无刻不在修心的绝顶高手。庄子通过修心的锻炼,看透了世间的真谛,所以他不会为外物扰心,不会被琐事所困,这个世间除了那一副皮囊,再没什么能困住他的,恰在仙逝之时,他连这幅拖累都没了。很多事情,如他一般看透了,也就不在意了。若是有一日真从杂事中解放了,不妨去四处走走,看看天地广阔,俯瞰宇宙之大,感受这个自然的轮回与变化。当自己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多么的渺小,那些尘世间的琐碎,何苦让自己如此牵肠挂肚?說明|『東方美学』致力於東方美學傳播,文字為本微刊原创,圖片版權歸原作者,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侵删。
诗意生活美学
视频号
点击下方卡片观看
▼
致敬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人
東
方
/
生
活
/
美
学
长按扫描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9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