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讲堂逍遥游三罪莫大于好知
文·节选|张真山长·庄子网上书院讲录
整理:璧如
校对:吴慧然
编辑:子来/此木
图片:张真山长绘
温故:连山先生《逍遥游》
讲录精彩回顾
罪莫大于好知
自从人自以为掌握了足以了解世界的知识,人就开始变得线性。所谓的线性,就是我们思维中会出现“两端”。比如我们说时间,我们就会说有起点,有终点。我们总是想追寻这个地球的起点,宇宙的起点,我们总是想弄清楚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些都是线性的思维。它在人世间的表现就是“两端”,一面是不断地动用知识,把这个世界想象成以后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好,我们就容易忽略跟利并生的危害,甚至于我们见利不见害。
我们总会以为,下一次的利会抵消上一次的危害,这实际上就构成了今天文明的悖论。这五千年人类的智识开化,已经导致我们基本上没有办法在地球上生存。
所以庄子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线性文明”的思维模式。他提醒那些有土者,贪焚会让人类往而不返,直至断灭的;他提醒那些亢进于利益者,所有的额外利益,都会互生出同等能量的患害。“嗜欲深者,天机浅!”
庄子说:“罪莫大于好知”。这句话凭空说出来我们都不能够接受,凭什么讲罪莫大于好知呢?
我们今天都受益于知识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好处,庄子仿佛是一个跟文明世界唱反调的人。大多数人根本不明白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这个“消级”的庄子。
庄子的大悲怀,千百年来,已被深埋在文人的浪漫之中了。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认真,大不易!老百姓都知道,文人有武相,武人有文相。豪杰丈夫也有温柔的时候,女性也有丈夫气,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所以,真正地学庄子,反而有儒家的气象;真正的儒者,一定有庄子的情怀。它是一个相辅相成、相生相克的关系。一旦坐实了朝一个顶端走,学庄子不成,反弄一身庄子的腥臊味。学不及质,只是着庄孔皮相,即是末流!一个人走路的时候如果不常常回头看,几乎没有不迷路的。
在《天下》篇庄子的自述中,开篇八个字“芴漠无形,变化无常”。
“芴漠无形,变化无常”。即不可捉摸,没有办法形状。生命的圆融之状是没办法描述的。学佛人知道,如来或者佛这样的名相,都是不坐实的,像是一个虚空。上帝也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调动我们的经验和智识来去整合出来,在这一点上,所有的圣贤表述都一样。孔子讲“仁”,但是当弟子试图把“仁”具体化的时候,孔子说:“我不知道什么是仁,谁是仁啊”。儒家常言“中庸”,但是“中庸不可能也”。这些名相,圣人们都不是实证性地用,都不是“意必固我”地用。我们学习庄子,应是对自我生命状态的一种调整。我们可以一生不知道庄子、孔子、老子、佛陀是谁,我们需要的是借着学习庄子、学习孔子、学习老子、学习佛陀的名义,来一场跟自己、同真如相遇的约会。
我被自以为是的我遮蔽,才不知我是谁。
德国人海德格尔说「在」,即是解蔽,中国人称为发蒙。
人的心性由锁闭到绽放,由愚痴到光明,一天天在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圣人称为“日日新,苟日新”,这是我们人人的逍遥游。
逍遥游这三个字,从它一出现,就堵死了无数思维敏捷的聪明人。想当然地把什么无拘无束、什么达观豁达、什么生死看得开,这些小资情趣的东西堆砌在庄子里。这种贴标签式学习,只会让自己都找不到北而已。
未完待续,连载中……
张真
字抱一,号连山。
籍占安徽蒙城,经学私淑先圣,绘事师武隆肖中胤先生。
创建连山堂卮道工作室。
时任北京象罔书院、歙县竹山书院山长。
常以老庄接引门人,从游者日众。
门人辑其文而成《无端崖》一册。
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1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