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8/20 13:46:47 点击数: 次
说起对话,不由得使人想起中国哲学史上的一场智者之辩----濠梁之争。故事见于《庄子·齐物论》,原文如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段对话,文字轻松、闲适,又充满机智,从中我们可以窥见两位大哲学家的风采。庄子是道家,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大道,所以他见河水汤汤,游鱼从容,便会情不自禁地感叹,认为鱼很快乐。其实这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体现了他的诗人气质,使生活充满诗意。而惠施是名家,讲究逻辑,重分析事理意义的实在性,所以才怀疑庄子的“知鱼之乐”。其实,千载之下,这何尝不是为我们提供了两种不同认识世界的方式:或诗意,或理性。?另外一个对话,也别具智慧,故事见于刘向的《说苑》,原文如下:?常枞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常枞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语子哉?”这段对话,更是含而不露,智慧非常。这就是齿亡舌存的故事,故事中常枞自始至终都是用比喻的方法来教导老子,从不明说,而老子也能心领神会,很快就应答出常枞要表达的深意。其实,千百年来,这何尝又不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哲学呢?或柔,或刚,或刚柔兼济。今天,重温经典,沐浴智慧,也可以算作与智者的一次灵魂的对话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zs/220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