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哲学系傅佩荣教授,是国学大家,他曾经有过这么一个读国学名著的建议,即“春读孔子,夏悟庄子,秋习老子,冬聆孟子。”
这个春天,我(自3月20日)开始读《论语》,采用也是来自台湾的儒学大师南怀瑾老师的解说版《论语别裁》,历时43天,终于全部读完。
《论语》共20篇,多字。每读一篇,我都确保自己要做到以下三点:
把所有生僻字的发音弄清楚,大声朗读所有文章;
仔细阅读并领会南怀瑾老师的解说;
在此基础上,选择3个章节,写出自己的感受(结合当今)。
就这么一路走来,居然写出了4万7千字的读书札记,算得上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幅了,自己也被自己吓了一跳。
总结下来,读《论语》的好处多多,最主要的有:
深入了解了儒家思想,那个在被统治阶级“独尊”之前的儒家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论,行为和思想,是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是极其生机勃勃和顺天因人的。这对自己加深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建立个人三观,极具借鉴参考意义;
鉴于儒家影响之深远,已经波及东亚文化圈和世界,唯有彻底读懂原著,才能从本源理解并导出最适合当今的行为原则和价值观。《论语》言简意赅但不失博大精深,每个流派,不同历史时期,都会出现不同诠释,有些甚至相对立,这些在南怀瑾老师解说版里均被详尽提及,受益匪浅的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享受;
很多成语典故来自《论语》,读懂《论语》原著,至少让人明晓出处,运用得当,甚至还能适当发挥和自创新语;
由于工作的关系,经常与国外同事共事,他们之中不乏中国文化爱好者,作为中国人,读懂《论语》,至少面对儒家方面的问题,可应付自如。反之,则相当尴尬;
教育子女方面,《论语》对促进孩子成长和养成良好三观,汲取中国文化精华,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前天开始,上海的气温蹿升到30度,夏天事实上已经来到(气象学上的还没有),是时候读《庄子》了。
和读《论语》类似,在弄清发音和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每篇写一札记,33篇((“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共33札记,这个任务比《论语》更艰巨。这次没有南怀瑾老师的陪伴,全靠自己边读边理解了,所以早点在春末夏未始就开始,是必须的。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庄子。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年(孔子:公元前年~年),比孔子晚多年。庄子曾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以庄子之才学取财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庄子无意仕进,只在不长的时间里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庄子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行过分析批判。
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高,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确实是厚礼啊!封侯拜相,确实是尊贵无比啊。但是你没有听说过祭祀用的牛吗?你这样做,我就好比那牛,你喂养它好几年,让他穿上绸缎,最终将它拉去太庙里面当作祭品。这个时候就算想做一头无人喂养的小猪也做不成了啊。你赶快给我走开,不要侮辱我。我宁愿像乌龟一样在泥塘自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一辈子不做官,让我永远自由快乐。”
从历史来看,楚威王也是一个小有功绩的王,但当时的庄子最重视的是自己的学说。虽然楚威王确实不错,但是对于庄子来说,楚威王花了重金,聘请庄子当自己国家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对于一个志向不在此的人来说,这是一种束缚。
人活着总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们也一样,就像如今找工作,做一份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就算工资比较高,也会很快厌烦。而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因为兴趣而坚持不懈。
介绍完了庄子本人,也简单介绍一下他和弟子给后世留下的《庄子》。和《论语》的五千字相比,《庄子》全书10万字,约为《论语》20倍。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或为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或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庄子的文章结构,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词汇丰富,描写细致,又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富表现力,极有独创性。
庄子文字的汪洋恣肆,意象的雄浑飞越,想象的奇特丰富,情致的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最高成就。
《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体积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不知道有几千里;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要迁徙到南海。那南海,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池。
看过一部动画片《神兽金刚》,其中就有叫鲲鹏的神兽,原来出处在这里啊。
~~~~~~~~~~~~~~~~~~~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才智小的不如才智大的,寿命短的不如寿命长的。怎么知道是这样呢?朝菌不知道昼夜的更替,蟪蛄不知道四季的变化,这就是“小年”。楚国的南边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期有一棵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而彭祖到现在还以长寿闻名于世,众人都想和他相比,岂不是可悲吗!
朝生暮死的朝菌不知道什么是昼夜更替,夏生秋死的蟪蛄(蝉)不知道什么是四季变化。人们常用朝菌和蟪蛄来比喻寿命短或见识浅。
在这里,庄子用朝菌和蟪蛄来讥讽见识短浅之人。事实上,只要是人,其见识、思想就有局限。大小、长短、高下、深浅……都是相对而言,对甲而言为大的事物,对乙来说可能便渺小得不堪一提。
以小度大,只会暴露自己的肤浅,惹人嘲笑;以大度小,也难免失之狂妄,惹人嫌恶。因此,为小者,因以大者为目标,努力提升自己,积极开拓视野;为大者,也需谨记山外有山,不断进步前行。自以为大,沾沾自喜,往往是衰败的前奏。
感觉庄子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无远弗届。一棵“八千年”为一个春季的大椿树,要知道庄子那年代,还是公元前。即便当今的我们,早已知道中华文字史有年了,也想象不出来吧。
~~~~~~~~~~~~~~~~~~~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己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故有些人才智能胜任一官之职,行为能合乎一乡人的心愿,德行能符合国君的心意,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自以为不错,也就像小池泽里的小雀一样。而宋荣子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赞誉他而他也不会更加勤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而他也不会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别,能辨别光荣与耻辱的界限,就这样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声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即便如此,他还有未曾树立的境界。
列子乘风而行,样子轻妙极了,过了十五天才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汲汲去追求。这样虽然可以免于步行,但还是有所依待。如果能顺着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必须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的束缚,圣人无名声的牵累。
“无己”是指忘掉自我的偏见,“无功”是指不求建功立业,“无名”是说不求名声流传于世。
三者都是世人难以企及的人生境界,因为人总是不由自主地迎合世俗观念,为自己设定重重目标、种种界限。
列子对世俗种种十分淡然,他乘风出行,自由自在。而人们多只看到列子飘然风上的洒脱,注意不到列子仍要借风力而行。
这就好比现实中,人常常幻想,如果能随心所欲就好了,却想不到“随心所欲”毕竟以“欲”为前提。心中有欲,则心必随欲而动,受制于欲。这和庄子理想中的自由相距甚远。
在庄子看来,只有“无待”,即抛开任何外在条件,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虽然对芸芸众生来说,要达到这种境界十分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尝试着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将心思从对功名利禄的渴求中解脱出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寻真我,获得通达恬淡的内心。
心通达了,人生也随之开阔;心恬淡了,烦恼必然减少许多。
~~~~~~~~~~~~~~~~~~~
总结
~~~~~~~~~~~~~~~~~~~
“逍遥游”是没有拘束、悠闲自得地畅游于自然和社会的意思。如何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这篇《逍遥游》的主旨。庄子在一开篇就用了浓烈奇诡的笔墨,描写传说中的大鸟:“鹏”。鹏有“不知其几千里”的辽阔身躯,击水三千,扶摇九万,心志高远,自由自在。
很多人都把它当做孤高不凡的象征。然而即使是大鹏,要想翱翔天际,也需要借助一定条件:要有展翅的空间,要积聚一定的风势。人也如此,再有天赋的人,若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也难以成长为“才”;再优秀的人才,若得不到施展才华的空间,也只能落得黄钟弃毁的下场。
因此人若想成功,除了要注意修炼自身的能力,还要充分借助外在的条件,如大鹏一般,借助风力,遨游天宇。
读了《论语》,发觉儒家和道家最大的不同,在于对自由的理解:孔子强调礼,这在庄子看来是一种束缚;孔子还强调所学致所用,明君出现了一定要出仕,报效社会;而庄子强调首先自己要成为鲲鹏,能不能报效社会不重要。
有意思。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