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王明强ldquo道rdquo就
点击下图播放语音分享
语音线上分享:王明强
主持人:金姝茵
语音、图文整理:云天
作者简介王明强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与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国学研究所所长。
从事中医医史文献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医国学、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学,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文献与流派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等。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等课题11项,参与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后期资助项目等课题10余项。
出版《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等专著6部,校注古医籍多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对于庄子和老子的理解,主要思想收录在曾经出版的《庄子心读》(经济日报出版社,)、《老子庄语——从庄子视角的一种品读》(中国物资出版社,)中。
下文摘编自王明强教授年8月10日在经典导读圈的线上讲座——《庄子思想琐谈》。在此对王明强教授的授权整理和刊登表示感谢。本文未经王明强教授审阅。
庄子思想琐谈王明强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重要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说思想、文章风格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我今天的分享主要分两部分内容。首先对庄子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之后从五个字来谈庄子的思想。
一、庄子简介
庄子的生平,从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是比较少的。在诸子百家中,孔子孟子的身世是比较清晰的,其他诸子都相对比较模糊,庄子也是如此。
1.故里。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有一段对庄子的介绍,司马迁写道:庄子者,蒙人也,名周。由于司马迁没有写清楚什么地方的“蒙”,导致后世对庄子的故里有诸多的争论。目前学界比较统一的看法是:庄子是河南商丘人。当然,像山东曹县、安徽蒙县也宣称他们那里是庄子的故里。
2.为官。司马迁接着写道:周尝为蒙漆园吏。意思是说庄周曾经在“蒙”地做过一个官,这个官名叫“漆园吏”。那么,什么叫“漆园吏”呢?对此学界有两种解释:一说漆园为古地名,庄子曾在此作官;一说庄子作官主督漆事,负责漆树的种植、生漆的生产等。生漆在当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物质。但是庄子做漆园吏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据记载,庄周生活极其困顿,在《庄子?外物》篇中就写道: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说庄周贫穷到无米下锅,到监河侯家中借米。《列御寇》中也写道:处穷闾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guó)。说他住在陋巷中,困窘到要织鞋来卖,饿得黄黄瘦瘦的。尽管如此,庄周却鄙视权贵,不慕名利,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极力保持个体自由和人格独立。《史记》记载楚威王曾派使者携千金聘礼请他前去做相,被庄周拒绝了。
3.生活年代。庄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呢?司马迁写道: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也就是说庄子是战国中期人。“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里是讲庄子的学术传承主要是,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术思想。
4庄子著述。庄周曾“著书十余万言”,就是《庄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目前所能看到的《庄子》皆源于晋代郭象注本,此本分内篇7、外篇15、杂篇11,共33篇。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所撰,而《外篇》《杂篇》则被认为是庄学的著作。《庄子》一书所论广及伦理、哲学、政治、人生、美学、艺术、语言、养生等诸方面,思想丰富,言辞汪洋恣肆,姿态万端,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居于独特的地位。
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重视天地万物的本性,强调天地万物之中贯通着“道”,万事万物“道通为一”。以此为根基,庄子形成了认识论上的“齐”、生存方式上的“游”、价值观上的“真”和艺术观上的“美”等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精髓,主张返朴归真的人类生存方式,提倡“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一书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其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在诸子之文中独标异帜。
接下来我想从五个字来谈一谈庄子的思想。就是“道”、“齐”、“游”、“真”、“美”,这部分内容我们可以称作“庄子思想五字谈”。
二、庄子思想五字谈
哲学根基-----道
世界观-------齐
人生观--------游
价值观--------真
艺术观--------美
(一)道
就“道”的本义而言:人所走的道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说的很清楚:“道,所行道也”。当然,哲学上的“道”不是指具体可见的“道路”,它有一种内涵上的演变和升华。既然具体可见的“人走的路”可以称为“道”,那么,不可见的无形的一些“运行的轨迹”也可以称为“道”啦。比如日月星辰之运行,春夏秋冬之变换,这种无形的轨迹也可以称为“道”,如此继续引申开去,万事万物的规律也可以称之为“道”,如《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宇宙运化的方式可以称为“道”,那么宇宙的本根、本原,在道家学派中也把他称为“道”。
实际上道家学派以“道”来回答了人类的终极追问:我从哪里来,我如何生存,我到哪里去?
我们从哪里来呢?道家学派告诉我们:万物从“道”而来。“道”为天地母,“道”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
如何运化呢?万物遵循“道”运化。《老子》第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我们要到哪里去呢?道家学派告诉我们:万物最终归顺“道”而去。
《庄子?至乐》写道: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何为“箕踞”?坐在地上岔开开双腿如簸箕一样,这种坐姿很不端庄,庄子在以这种不端庄的姿势坐着鼓盆高歌。惠子批评道:“你家妻子与你生活这么多年,生儿育女,她去世你不哭也就罢了,居然还鼓盆而歌,太过分啦!”庄子回答他说:“不然。我家夫人刚过世时我也伤心啊!但我仔细想一想,这样太不通达了。”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什么意思呢?庄子是说一开始就没有我家夫人这个人,没有她这个形体,连组成她这个形体的气也没有啊,“形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他说在后面的宇宙中有了气,有了形,有了生命。现在生命又逝去了,“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庄子说:“人的生老病死如四季变化一样,是自然规律啊,我家夫人现在非常安详地躺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却在这里哭泣悲伤,太不通达了,所以我就停止了悲伤。”
庄子认为人要到哪里去呢?人就是顺应大道回归大自然而已。“道”在哪里呢?《老子》第十四章告诉我们“道”有三个特征:夷、希、微。“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就是说你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是大道又无处不在。
《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个故事:东郭子和我们一样疑惑,就问庄子说:“大道在哪里啊?”庄子说:“无所不在。”东郭子曰:“你要举例子方可。”庄子说:“在蝼蚁。”东郭子很诧异,说:“何其下邪?”他认为大道很珍贵很高大上的,怎么庄子告诉他“在蝼蚁”这么卑下的动物身上呢?庄子告诉他曰:“在稊稗。”在杂草中也有大道存在。东郭子说:“你怎么越说越卑下了呢?”庄子说:“在瓦甓。”在砖瓦中也有大道存在。东郭子愈发惊讶了。庄子最后告诉他:“道在屎溺。”在我们认为最污秽的屎溺中,庄子认为也有“大道”存在。东郭无话可说。
究竟什么是“道”呢?
“道”就是对万物自然存在与发展的一种睿智体察和哲学认知。“道”的本质就是顺任万物自然而不加人为干涉。就是“万类霜天竞自由”!
《老子》第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道法自然?就是让万事万物自然的生存与发展,不去人为地干涉。《老子》第三十七章云: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大道是恒常存在的,它无为有无所不为。它不主宰万物,它不干涉万物,它顺应万物自然生存与发展,所以它又是无不为的。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第五十一章)
何谓“玄德”?大道不主宰万物,让其自然生存与发展,这就是“玄德”。《庄子·天道》说: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庄子·知北游》也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如何领悟“大道”?
《庄子?天地》篇有则小故事: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聪明人),使离朱索之而不得(明察秋毫之人),使喫诟索之而不得也(此人能言善辩)。乃使象罔,象罔得之(此人傻乎乎,无智无识)。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此处“玄珠”意指“大道”,你要寻找“大道”,靠聪明才智、明察秋毫、能言善辩都是找不到的,只有在无智无识的状态,才能领悟到大道。《庄子》里还写到“心斋”、“坐忘”。所谓“心斋”、“坐忘”就是让人抛弃所谓的聪明才智,达到一种空明虚境的境界。为了让大家更好的领悟“大道”,我引用一篇印度作家写的文章《小鱼》。
小鱼
安东尼?德?梅勒
“抱歉,”大海中的一条小鱼儿问,“您比我年长,所以,您能告诉我吗,那被称为海洋的东西在哪里?”
“海洋,”年长的鱼儿说,“此刻在你身边的就是海洋。”
“噢,真的吗?我身边的只是水,而我要寻找的是海洋。”小鱼儿说完,失望地游向别处,继续寻找海洋去了。
(王明强:这条小鱼身处海洋中,它却在寻找海洋。就好比我们身处“大道”之中,却体悟不到“大道”一样。)
有人穿着托钵僧的长袍来到大师面前,用托钵僧的语言问大师:“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找神。我到他应该存在的每一处地方寻觅:在高山之巅,在广袤的沙漠中,在寂静的修道院里,在贫民窟中。”
“你找到他了吗?”大师问。
“没有,还没找到。您找到了吗?”
大师能说什么呢?夕阳的余晖照进屋子,麻雀们在榕树枝头叽叽喳喳。远处公路上的车流声传了过来。一只蚊子嗡嗡叫着准备叮人……而那人却坐在这里,宣称没有发现神的存在。
(王明强:这一起切的一切,不都是“神”的体现吗?他却宣称没有发现“神”,也好比我们大家面对宇宙,这浩渺的宇宙都是“大道”的极限,你能说体悟不到“大道”吗?)
以上是我们对庄子“道”的思想的阐述,接下来我想谈谈庄子“齐”的思想。
接下篇,待续
王明强万类霜天竞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