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活用庄子安时处顺丨蓦然回首见庄子
寻知安心
读者手执本书,当然希望认识庄子智慧,一则抚慰心灵,二则传承文化,做一个有知的龙的传人。更切实的,是应对今天急变多变及纷争不息的世界,寻到个人定位,悟见一些做人原则和方法。
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也是一件无所逃避的事,往往使人感到困惑又必须坚持。
想起辛弃疾的《青玉案》末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现代人多方寻索智慧,以立身做人,稍一回顾自己的文化传统,惊见原来智慧已在自己身上和周围,无需向西方的学术书丛苦求。
什么是智慧呢?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说:“组织完备的知识是科学,组织完善的生活是智慧。”此话好似禅宗的名言:“担水劈柴便是禅”或者“吃茶看山便是禅”。
记起一位教授在哈佛大学那古色古香的讲堂内给上千名学生讲哲学第一课。他反复说:“你们上我这门课很是危险,因为随着时间过去,读完我指定的书,可能骤然发现,原来所学的知识早就出现在你的日常生活里。不过,我仍然劝你努力学习,因为哲学的真谛,就是真理无限,而且不断变化。这样,你的最佳成绩,就是养成一种不满足于知识现状的习惯,终生不懈地寻找真理。”
把这段话放到“寻找庄子智慧”的活动上,读者应该不惮“众里寻他千百度”的辛劳,而我亦不惮给大家细心点拨。庄子智慧有许多化身,隐藏在知识丛的灯火阑珊处。
蓦然回首见真知
今日世界,人的状况,实在是更为复杂、变幻不定,叫人感到迷惑和空虚无奈,正因如此,不少西方智者寻找智慧,习惯“回首”,寄望东方,希望找到“爱的回应”,安抚心灵。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岂不更宜回顾自己的文化?
假如读者读完《庄子》和本书,细看自己的境况,很容易把脉我们时代的焦虑和难题,可知每一焦虑和难题,都存在于西方对宇宙人生的执着认识。只要把这种认识放下,接纳中华文化儒、道、禅的智慧,即可让自己(个人及群体)回归大自然,努力进行“自化”,认识自己,容忍异己的生存权利,共筑和谐共存的大道,迈向共荣和安心的境地。
庄子的智慧不全见于本章或本书,而见于每位读者自己的经验和做人品格,这里只略举一二,作为了解庄子全面智慧的提点。
有说儒家重仁义,偏重群体价值和利益;道家和禅家则注重个人安心,偏重以人为本的心灵安顿,甚至不惜挑战“群道”。《庄子·德充符》有如下寓言,叙述孔子拒绝接见一位名为“无趾”的断足之人,被他嘲笑谴责。原文:
“鲁有兀者叔山无趾,踵见仲尼。仲尼曰:‘子不谨,前既犯患若是矣。虽今来,何及矣!’无趾曰:‘吾唯不知务而轻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来也,犹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务全之也。夫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吾以夫子为天地,安知夫子之犹若是也!’孔子曰:‘丘则陋矣!夫子胡不入乎,请讲以所闻!’无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无趾语老聃曰:‘孔丘之于至人,其未邪?彼何宾宾以学子为?彼且蕲以诡幻怪之名闻,不知至人之以是为己桎梏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无趾曰:‘天刑之,安可解!’”
译为白话文:鲁国有一个断了一只脚的人名叫叔山无趾,用独脚走路去向孔子请教。孔子说:“你不小心,早先已经犯了过错,如今来向我请教,太迟了。”无趾说:“我只是不细心观察环境而断了脚,如今前来请教,原想学习保全更宝贵的东西。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我当先生为天地,怎知先生如是啊。”孔子说:“我实在肤浅。你请进来吧,说说你的见闻。”无趾走了。孔子说:“学生们自我勉励吧。无趾断了脚仍然努力求知,补过以前的粗心,何况你们是完整的人呢?”无趾转告老聃:“孔子还不配做至人吧?他喜爱自视为学者,运用自设的名声传闻天下,却不知至人鄙视名声并视之为枷锁。”老聃说:“你怎么不帮他了解死生如一,努力发展可和不可,解开他的枷锁呢?”无趾说:“他自加束缚,好比自我刑罚,怎么可以解除!”
这一寓言内容十分丰富,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过去,多数解释针对几个方面,例如:(一)孔子虽然被称为“有教无类”,却被庄子贬为嫌弃一个有身体缺陷的求学者,可谓虚伪。(二)虽然这样,孔子受到无趾的指责,没有生气,而是谦虚接受,请后者入门。(三)孔子不失为灵活教师,立即把事情用作活教材,叫学生公平对待独脚人。(四)庄子借无趾之口,谴责那些自以为是又自吹自擂的学术权威言行不一。(五)人有独立性、自我尊严、向上精神,庄子用无趾的言行表达了这些。(六)庄子借老聃说“道”和表示“包容”,不要一方面指责他人固执和自私,同时却表现出自己守着同样的缺点。无趾最后宣布孔子自缚自执,无药可医,有失忠恕之道。(七)庄子用这则寓言表现比人间争执的世界更大的大同世界,表现他在《齐物论》中说的“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的崇高精神世界。即是说,一个人如果能够超拔主观争辩的囚笼,放下是非,遨游于无穷的境域,即能寄寓于无穷无尽的心灵境界之中。
古今同游
如今,我提出两个新的解读,结合时代和国际风云形势,从中得出个人的定位,表达中华知识分子的良知,同时亦抚慰自心。
(一)我们把上述寓言与近日美、日霸权主义所唱和的攻击中国“侵占”钓鱼岛及南海的言论联系起来,可以明晰看见“强权夺理”的制造和散播,从而认识今后的世界发展。《老子·三十一章》说:“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老子·三十章》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美、日的历史都不悠久,亦缺乏本土文化。但是,两国人民都饱尝战争的苦楚,不单伤亡惨重,人心异化也正腐蚀着他们在科技和经济上所取得的成就,造成人心不安。我们密切注意这些国家今天怎样张扬其好战野心,可以参考老庄智慧。
(二)庄子阐释宇宙人生的大问题,以人的认识为开始,以人的品位作中心,以人紧贴大自然的生息及大化为终结,立论清晰,积极有用。但是,庄子既然勇于创新,自然不免“折旧”,批评甚至否定一些传统的宇宙观和价值观,从而产生矛盾。
我们读《庄子》不免见到他自相矛盾,思想跳跃在广阔的时空境域,不易跟随。我们跟随着他,眼睛不能盯紧一方,必须回顾、环顾并全神贯注,这样方可有新的见悟。
《庄子》虽然看似没有次序,却是各章互相呼应的。我们跟随他的思想,只要前后呼应,便可以悟出最大的智慧。
例如,《庄子·齐物论》说明两种观点,一是人与人平等,不论出身、智能、外表或年龄等;二是万物平等,各有特性和独特意义。该篇又提倡一种“以明”的认识方法,鼓励人们放下执见,改用“照之以天”和“道通为一”的态度认识万物和呼应万物。这样,存在主义所叙述的各种困境可以得到化解,世界人生皆不“荒谬”及“无奈”,而每一个人亦可本着“齐物”的观点“与物同春”,求取生命和谐圆满。毕竟,人生在世,不论身体或精神,都是从无中来往无中去,而每一个人的境况是特殊的,受着社会的变(change)而变更(transform),却仍然处在自然的“大化”之中。不同的是,有人忙于“外化”而失于“自爱”,有人则力求用“自爱”融入“大化”之中,取得圆和。庄子的智慧即在“化”中,教人看化名利,和顺自然,乐观安心。
(本文节选自《活用庄子:安时处顺》)
《活用庄子:安时处顺》
江绍伦著
ISBN:-7---3
新华出版社年5月
定价:45.00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