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吕氏春秋到底是怎样一本书花木兰历史杂
《吕氏春秋》是怎样一本书?《吕氏春秋》是一部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精髓的一部巨著。
先秦诸子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时间,史称东周之春秋战国。我国主要的学术思想都源于这个时期。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现在特指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百家一般指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等学术流派。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下移民间,自老子、墨子、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此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先秦诸子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宝贵资料。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名的思想家共有家,篇著作;后来约有10家发展成了学派。“诸子百家”是后世对先秦学术思想人物和派别的总称,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成就最高、也最为传奇,但也最受争议。此外兵家代表有孙膑、庞涓,纵横家代表有苏秦、张仪以及祖师鬼谷子。
士子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至于一般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许多学派。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商君书》、《韩非子》等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源头活水
《吕氏春秋》保存了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说,还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及一些古代科学知识,其中不少内容是其他书中所没有的。在古代,《吕氏春秋》深得好评。太史公司马迁称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东汉高诱(著《吕氏春秋注》)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先秦诸子既“继往圣”又“开来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原创者,他们是春秋战国历史舞台上的主宰者。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而日久弥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先秦诸子为中华文明的进步与繁荣提供了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是一部系统的哲学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它的一些寓言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富有教育意义。
《吕氏春秋》是如何成书的?《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
门客盛行
门客作为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那时的养客之风盛行。每一个诸侯国的公族子弟都有大批的门客,如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四公子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先秦门客的流品芜杂,既有破落的贵族子弟,也有不甘于贫贱的底层游民。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追求自身价值的实观。他们渴望建功立业,像孔夫子一样“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愿以极端行为惊世骇俗而名垂青史。
国士无双
既然在列国激烈的竞争中,得才者胜,失才则亡,作为人材的门客自然就有了与主子讨价还价的资本与资格。于是,有孟子称病不肯先去朝谒齐王,有颜斶[chù]上殿不肯趋前,而敢于对忿然作色的齐王直言“士贵耳,王者不贵!”在一客多主的大背景下,门客为自高身价,往往要求主子给予特殊的甚至与主子“平等”的待遇。冯谖[xuān]在孟尝君门下先为“食无鱼”,继为“出无车”,后为老母无人赡养三次弹剑而歌。
在先秦群雄争霸时代,有些门客不仅要求主子给予较高的物质待遇,甚至追求与主子建立精神上的“知己”关系。得到“国士无双”的尊重,这才肯为之效忠卖命。豫让曾在范氏、中行氏门下为客,不为他们的灭亡报仇,却以漆身吞炭等方法易容为智伯行刺赵襄子,道出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千古名言。曹沫、荆轲也是这样的门客,他们的主子都有一副礼贤下士重视人材的面孔。
奇货可居
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年)。他原是阳翟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在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即秦异人,母亲楚人),认为子楚“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作为秦昭襄王嬴稷秦庶出的孙子,异人被送到赵国当人质,其时秦、赵两国关系恶化,不时发生战争,异人倍受冷遇,缺少出行车马和日用财物,生活困窘。吕不韦到邯郸做生意,见到异人后大喜,说:“异人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成语“奇货可居”的出典。
吕不韦对父亲说:“耕田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十倍。”吕不韦又问:“贩卖珠玉,或获利几倍呢?”父亲说:“百倍。”吕不韦又问:“立一个国家的君主,可获利几倍呢?”父亲说:“无数。”吕不韦说:“如今努力耕田劳作,还不能做到丰衣足食;若是拥君建国则可泽被后世。我决定去做这笔买卖。”
公元前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庄襄王死后,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吕不韦为相期间,门下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他命门客“人人著所闻”,著书立说,这些著作最终汇编成了《吕氏春秋》。
杂家大成
《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杂家以博采各家之说见长。以“兼儒墨,合名法”为特点,“于百家之道无不贯通”。《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九流”之一。
“九流”在《七略》分别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阴阳家。九流十家,是九流以外加上小说家。之所以以‘流’来形容,实际上是以社会形式比喻为水。无论是山河变换,还是水脉分流,水却一直遵守自然规律的同时,依然展现自己的意志思想。而小说家,却往往要以迎合读者为首。
《七略》原书宋代已失传,《汉书·艺文志》以《七略》为蓝本,可以窥见其概略。
杂家的出现是国家统一过程中思想文化融合的结果。著作以战国《尸子》、秦代《吕氏春秋》、西汉《淮南子》为代表,对诸子百家兼收并蓄,但略显庞杂。又因杂家著作皆以道家思想为主,故有人认为杂家实为新道家学派。
“杂家”并不是一门有意识、有传承的学派,所以也并不自命为“杂家”的流派。杂家的代表人物,一是淮南王刘安,另一个即是吕不韦。“杂家”这称号,现在基本上说的就是此人没有专业本事,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的意思。其实,我们每一个普通凡人,都是一个“小号版杂家”。
我读《吕氏春秋》,就像欣赏一个酷爱读书之人的读书笔记精华录--明月照松林,溪流清漾漾。
人物简介
颜斶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隐居不仕,因提出“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而名著于史。《齐宣王见颜斶》是《战国策·齐策四》中的一篇文章。毛泽东有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期中“颜斶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首句即言上典。
父令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