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悦读初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之上。庄子曰:“鲦鱼2出游从容3,是4鱼之乐也。”惠子曰:“子5非鱼,安6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7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8不知鱼之乐全9矣!”庄子曰:“请10循11其12本13。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14,既15已16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17也。”
1.濠(háo)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2.鲦(tiáo)鱼:一种淡水中的白色小鱼,又名白鲦。3.从容:悠闲自在。4.是:这。5.子:对别人的尊称。6.安:怎么,哪里,表反问。7.固:本来,固然。8.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子不知鱼之乐”的独立性,不译。9.全:完全,十分确定。10.请:请让我。11.循:寻找。12.其:这件事。即惠子说“子安知鱼之乐”等等。13本:本源。14.云者:如此这般。15.既:已经。16.已:已经。17.我知之濠上:“我知之于濠上”的省略。庄子和惠子一起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鲦鱼在濠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的快乐);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源。你说‘你哪里知道鱼快乐’的话,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的桥上知道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牵连到认识论的问题。其实,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异类之间无法相通,无法交流感情,鱼有鱼的欢乐,人有人的悲伤。然而,庄子推崇“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思想,与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我思故我在,心即理,心即物,心即事,认为事物是可以认识的,可以通过事物的表情状态,移情同感,看出它的喜、怒、哀、乐的。所以,庄子认为“鱼之乐”,是通过“鲦鱼出游从容”的动作情状而获知的。其实,这是一种感悟观赏的方式,这是他把自己的愉悦心境投射到鱼身上的结果,这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偏重逻辑推理、事理分析,一即一,二即二,缺乏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文学与科学的本质区别。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其实即使是鱼,也不见得会知道做鱼的乐趣。且看世间芸芸众生,岂有多少人懂得做人的乐趣呢?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两人的性格。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从逻辑上看,是惠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是强词夺理;如果从形式上说,是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可以用来反驳了。庄子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中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中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含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一、内容分析1.庄子提出观点的句子是:“鲦(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2.惠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句子是:“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3.在本文中,庄子与惠子争论的焦点是(庄子究竟能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通过争论可以看出:庄子注重(美学上的欣赏,能超然物外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惠子注重(知识上的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理状态)。4.《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则故事,通过庄子与惠子二人充满机智的论辩,表现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与外界契合无间,超然物外的志趣。二、知识点整理(一)古今异义词(循)其本——古义:追溯;今义:遵守、依照、沿袭(安)知鱼之乐——古义:怎么;今义:安定子(固)非鱼也——古义:本来;今义:结实,牢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古义:对男子的尊称;今义:儿子(二)一词多义1.固(固)不知子矣:固然。子(固)非鱼也:本来。2.之是鱼(之)乐也: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主谓之间,不译(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也,表判断2.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四)问题研讨1.文中庄子和惠子围绕什么辩题展开了辩论?他们的观点和论据各是什么?答:辩题:庄子能否知道“鱼乐”。庄子的观点:我知道鱼很快乐。庄子的论据一: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的论据二:你说“你在哪里知道鱼的快乐”时,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快乐,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的快乐的。惠子的观点: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的论据: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二人的对话分析二人的观点和论据即可。2.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场辩论中,庄子与惠子你比较欣赏谁?为什么?示例一:我更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示例二:我更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之处,对于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认知态度。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答: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也反映了庄子推崇“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4.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答: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5.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答: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6.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谈谈你的理解。答:因为他对客观事物带有欣赏的态度,看到鱼儿出游从容,自己当时也悠闲自得,就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移情到鱼儿的客观事物上。(五)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A指示代词,这;这。B完全;保全。C本来;巩固。D?说;名词,云。2.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C)例句:我知(之)濠上也A.公与(之)乘B.杀(之)以应陈涉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例句是代词,指这件事。A代词,曹刿。B代词,军官。C定语后置标志。D?代词。3.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B.呼尔而与之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ACD都是“和”的意思,B是介词,给。故选B为在看文章的你,点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