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苏轼观潮五绝汹涌澎湃撼人心目的潮涨潮落,
钱塘江,古称浙水,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也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河流之一。这条河流不仅流淌着悠久的历史,还绽放着灿烂的文化。它像一条长龙,蜿蜒曲折,穿梭于山水之间,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钱塘江的风景,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也激发了众多诗人的灵感。他们用美妙的诗句描绘着钱塘江的美景,表达着对这条河流的热爱和敬意。这些诗句像一颗颗明珠,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成为了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钱塘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六朝时期,就有关於钱塘江的记载。自隋唐以来,钱塘江更是成为了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许多诗人墨客都曾在钱塘江畔留下了传世之作。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就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钱塘湖畔的美丽春景,成为了千古绝唱。
而这五首《钱塘看潮七绝》,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年)中秋的佳节,挥毫泼墨,写下的脍炙人口的名篇。当时,他以杭州通判的身份,观潮于钱塘江畔,心潮澎湃,才思泉涌。农历八月十五日至十八日,钱塘江的潮水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潮水汹涌翻腾,如山峰飞起,似云海奔涌,使人震撼心悸。这组五首绝句,就是苏轼以此为背景,以诗人的敏锐和才情,捕捉到了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这五首绝句,语言优美、用词得体、逻辑清晰、风格独特,是苏轼在杭州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它们以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苏轼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情感体验。
一、五绝第一首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月之圆润,今夜可知;潮之将起,秋风已透。寄语九重之外,天门莫要上锁;我要留住月色,与夜潮共舞。如诗如画的景致,唤起心中的豪情;我愿乘风破浪,把这美丽的瞬间珍藏。
首联点明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这一年的中秋,恰逢晴空万里,我深知这晚的月亮将会分外明亮。我的心情也因此变得格外欣喜。在秋季的夜晚,晴朗的天空中弥漫着微凉的霜气。此时,我们身处钱塘江入海之口,尽管是仲秋时节,却已能感受到九月的寒意。我期待着在月夜中观赏潮水,海滨的清冷气息一定与平时大不相同,而那景象也一定会更加奇妙。
尾联写苏轼此时住在郡斋,所以招呼管门的小吏说:“这重门休得上锁,我将要在月夜看潮呢!”
白居易有忆杭州词《忆江南》:“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着潮头。”苏轼和白居易不同,他要亲临海塘看取潮势,并在中秋月夜看潮,这兴致比白居易的“郡亭枕上看潮头”显得更高了。这一首只是作出看潮的打算,是一组诗的开头。
二、五绝第二首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江潮如万军击鼓,呼啸而过,壮观的声威让吴人惊恐万分,仿佛当年王濬率领水兵顺流东下,势不可挡。要知道潮头有多高,连越山都被完全吞没在浪花之中,宛如被巨龙吞噬。
首联连用两个比喻,描绘潮来的威势。先写所闻,次写所见。怒潮掀天揭地呼啸而来,潮头奔涌,声响洪大,有如万人鼓噪,使弄潮和观潮的“吴侬”,无不为之震慑。
“吴侬”二字苏轼暗用了春秋时代吴越战争中的一个故事:
前年(鲁哀公十七年),越国军队在深夜中进攻吴军的中军,就在战鼓声中,万军呼喊前进,使吴军主力于震惊之余,一败涂地。苏轼借用这一战役越军迅猛攻坚的声威,来比喻奔啸的潮头,非常形象。
在第二句中“阿童”苏轼又用另一个威势壮猛的比喻,说是怒潮之来,有如当年王阿童统率长江上游的水军,浮江东下,楼船千里,一举攻下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阿童是西晋名将王浚的小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曾描述他当日的军威:“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这两个借喻,都从海潮的气势着笔,是实景虚写,借以开拓人们的想象力。
尾联“潮头”,“浪花”是实景实写。前两句写潮势之大,这两句写潮头之高。
“欲识”一句故作设问,如引“越山”一句的回答,高高的潮头,越山竟好似浮在浪花中间了。越山近指吴山和凤凰山,远指龛山和赭山,龛山、赭山在萧山境内对峙,形成海门。在诗人看来,海门在苍茫浩瀚的潮水中,潮头似卷越山而去,白浪滔天,怒潮如箭,诗的境界,也如同图画一样展现在人的眼前了。
三、五绝第三首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我这一生,就像江水一般悠悠流转,起起落落,承载着无尽的岁月。长此以往,我如同沧海中的波涛,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变得苍老。然而,造物主似乎也怜悯人类的易老,因此让那江水向西流去,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让我警醒自己的生命在不断前行,而岁月正在无情地流逝。第三首,抒写看潮后兴起的感慨。
作者乘兴观潮,原本是为纵览海潮的壮观而来,然而此刻却顿起身世之感。他感叹自己由京城调任在外,身世悠悠,浑无定所,和江边的潮水一样,潮去潮来起落不定。因此,他以“江边身世两悠悠”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悠然长往,不知何时能有归宿。
而年华易逝,白发易生,他只怕长此以往,也像沧海波涛那样,不时掀起白头雪浪,自己也要成为“白头浪里白头人”了。第二句“久与沧波共白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感想。
作者以江潮为比喻,将自己的身世比作江潮,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漂泊不定和内心的无奈。同时,通过白发和白头的比喻,也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易逝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用词得体,逻辑清晰,具有一定的风格。
岁月无情,造物主似乎也感受到了人的易老,于是便让江水向西流去。江水本不能向西流淌,但在海潮的压迫下,它也不得不向西流去。作者想象着,这可能是造物主为了安慰人类在衰老过程中的痛苦,才让江水也有了向西流之日,以示人生未必没有再年轻的机会,将来也许还有重返朝廷的希望。从历史背景来看,作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他对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政持有不同的意见。
四、五绝第四首
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吴地男儿,生于江畔,深爱江海波涛,犹贪官中利物,冒险踏浪,忘却警戒。若海神知当代君王之意,当让海边盐卤之地化沃土,滋养桑田。
这一首是苏轼以地方官的身份,因看潮而抒发的议论。这首诗包含两层意思:
1、怜借弄潮人的重利轻生,一是讽喻当时朝廷兴建水利多不切实际,害多利少,难有成效。
首联“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如同诗人笔下的水墨画,展现出了一幅弄潮儿在波涛中嬉戏,追逐利益的画面。吴越儿郎们,在水里如同鱼儿一般自由自在,他们把玩着浪潮,追逐着那官中的利益,却往往忽视了生命的珍贵。
他们冒险踏波,如同在激流中逆行的勇士,不畏生命的危险。然而,弄潮的生活方式也让他们常常陷入溺死的危机。这样的生活,让人不禁想起那些曾经禁止弄潮的旨意,然而这一切并不能遏止吴越人们对利益的追逐。
苏轼作为当时的杭州通判,他目睹了这一切,看着那些重利轻生的吴越人们,他的心中充满了怜悯。他感叹这些人的命运,如同在激流中挣扎的小船,尽管知道危险在即,却依然选择前行。他希望他们能够更加珍视自己的生命,不再为了利益而冒险。
然而,生活的艰辛和利益的诱惑,让这些弄潮儿们仍然坚持着他们的选择。他们的生活,就像一首未完的诗篇,充满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苏轼,作为一位深爱着人民的官员,他只能默默地注视着他们,尽可能地去保护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2、苏轼在诗中揭露了当时官府里的一种矛盾,即一方面是明令禁止弄潮,一方面主上又好兴水利,好大喜功,不衡量利害得失。导致弄潮者又被吸引到这种水利工程中来,所以朝旨禁断,绝无成效。
尾联的诗句中带着一丝讽刺的意味,将斥卤变成桑田,这本应只是个神话,难以实现,然而却屡次被尝试,因此弄潮人的灾难便难以避免。在这个组诗中,只有这两句含有讥讽之意。
然而,后来的“乌台诗案”却将整首诗都牵连其中,指控他诽谤朝廷。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更是联系苏轼在位时的其他诗作,大肆诬陷,企图将作者置于死地,造成了前所未有的诗狱,并牵连到作者的许多朋友。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宋代党派之争引发的冤案的一个侧面。
乌台诗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
五、五绝第五首
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江神河伯犹如微波荡漾,犹如两只小蠓虫轻舞飞扬。海神则如虹霓吞吐,挟带潮水汹涌东来,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威势。吴王夫差纵有千军万马,又怎能与这潮水相抗衡?三千弓箭手齐心协力,定将潮水射得低落,犹如挫败了巨龙的傲气。
最后一首诗中苏轼再次抒发观潮所得的感想,纯从想象落笔。
首联“江神河伯两醯鸡,海若东来气似霓。”是由观潮想到《庄子·秋水》所写河伯“望洋兴叹”这个故事。“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不见涯涘。”
望洋兴叹
出自战国·庄子《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后人根据上述文献中的“望洋向若而叹”提炼出成语“望洋兴叹”。
河伯望洋兴叹,打破自我生活的小格局,领悟到宇宙的博大精深。犹如人间的俗子,只有走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拥抱无垠的自然,才能拓宽视野,认识宇宙的无穷奥秘。这个成语告诫我们,做人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好高骛远,要时刻牢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河伯曾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然而当他行至东海,看到汪洋浩渺的大海涛澜,才感叹自己的渺小。江神倘若东临大海,也会有同样的感受。长江大河都有潮头,我们应心怀敬畏,不断学习,方能不断进步。
苏轼曾言,与这雄伟的海潮相比,江神河伯就像微不足道的小小醯鸡。海若从东方驾潮而来,潮水喷吐,就像彩虹一样,映照着中秋的月色,这怒潮就更为壮观。
尾联“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描绘了一幅威猛而雄壮的场景。诗人以高超的技巧和想象力,将潮水的汹涌澎湃比作勇猛的战士,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威力。然而,诗人并没有被这种威势所吓倒,反而以一种豪迈的气魄表达了要驯服潮水的决心。
他想象着如果能得到当年夫差穿着水犀之甲的猛士,用上钱武肃王射潮的三千强弩,那么就可以将潮水射服,让它为人民的福祉而服务。这种以刚克刚、以硬碰硬的思想,正是诗人对于挑战和困难的坚定态度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水犀手”的故事出自《国语·越语》:“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因而战胜了越国,成为一时的霸主。
“射潮”的故事,出自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记载:吴越王钱镠,在建筑捍海塘的时候,为汹涌的怒潮所阻,版筑无成。后来钱王下令,造了三千劲箭,在叠雪楼命水犀军驾五百强弩,猛射潮头,迫使潮水趋向西陵而去,终于建成了海塘。
这个故事虽然近似神话,但却深刻地阐述了“人定胜天”的道理。诗人巧妙地将夫差的水犀军和钱王射潮的壮丽场景融为一体,虽然在实际引用上稍有出入,但想象奇特,令人惊叹。
这组观潮绝句,如波涛汹涌,气象万千,笔随心动,意到笔至。诗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既有感慨,也有议论;既有想象,也有愿望。淋漓尽致,不落俗套,完美地体现了苏轼诗在风格上英爽豪迈的特色。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王禹偁:以竹自喻的一首坚贞不渝,不落世俗的咏竹诗描写冬季梅花傲雪凌寒之景的唯美诗词|古诗词欣赏俯仰今古,瞻仰未来|陈子昂笔下富有浪漫主义的风骨诗情#百万创作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