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我是教练

发布时间:2022/5/1 12:15:26   点击数:

伯乐是个幻象

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都在学习如何做一名伯乐,也曾信誓旦旦的口出狂言要创造网球的世界冠军。然而自己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去寻找的时候却发现,现实并不是我想的那个样子。

每个人有他自己的样子,就像《庄子》里说的马有马的性情,我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他们,是要去尊重他们。有了尊重,他们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贡献!我教的学生每一个都不一样,孔圣人说的很真实啊,“性相近,习相远”。人性相近,有生理需要:衣食住行。有情感需要:安全、爱、理解、支持、信任等。也有另一面:贪婪、欲望、坏脾气、执着、恐惧、怀疑等。习惯又让大家不一样:马喜欢在草原上奔驰。小朋友爱吃糖,年轻人爱吃肉。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运动。有人需要关心,有人需要支持。最近观察过学校里孩子们做操,特别有意思。有的孩子就不爱动。有的孩子很活泼,跟着节奏跳的很美。有的孩子特别好动,会乱动,而且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的孩子想耍宝,做出来想被大家看到,逗大家乐(我就是这种类型,哈哈)。我也观察老师,老师一般不会管不爱动和跳的美的,他们会去制止乱动和耍宝的。我以前的状态和老师一样,担心他们会影响别人。现在能接纳这些同学的表现了。在自己的课上,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情况,需要制止,但是内心是喜悦的,理解那就是他们真实的样子没有被压抑。被制止的孩子们也没有觉得自己不好,只是要注意自己的行为要用在适当的场合中。

看到《庄子》里《马蹄》这篇伯乐和陶匠这一段描述和现在的教育十分的吻合。工业文明造就了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用标准去衡量人,做不到的也要按照标准做。造成现在的学生把学习当成了任务,球员比赛赢得胜利才被重视,要做“对”的事情,成功才值得尊重。根本没有认真想一下,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赢?什么才是对的?什么是成功?我刚开始当教练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心态,自己做学生的时候也是被这样要求着,并且非常坚定的认为是对的,长久以来的习惯很难改变。随着自己的成长,现在能理解庄子所说的话了,那样做是过分了,也是不适合的,互相消耗。

上课感觉很轻松,因为自己在跟随学生的状态,不合适的地方稍微调整一下就好。学生也没有压力,不仅网球在进步,而且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中:专注力好了,促进亲子关系和学习。几年前我的同行问过我,做教练风吹日晒,还要大声喊。你想这样吗?当时我刚入行,气盛着,他说的话我并不在乎。现在回想一下,完全不会那样。中国文化给予我很宽广的教育思想,懂得尊重生命,了解学生的性向。不需要大声呵斥他们,反而会互相滋养,给我很多启发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学生的未来并不是掌握在我的手里,我要做的就是发现和引导他们成为自己。冠军也许会出现在我这里,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

现在我的想法有了变化,希望打网球的人们珍惜生命,健康生活。同时也去帮助那些身心已经受损的人们恢复健康,重新上路!

生生不息

庄子举了反例让我体会到,不了解生命的结果是就是在浪费生命。自己有过这样的经历,没有目的的向前冲,身心疲惫。幸好多年前经朋友的介绍进入到自我成长的学习中来,一点点重新找回了自己。这个过程体会到“我”就是那个伯乐,给自己这匹马填了很多的枷锁,还好生命力顽强,但是也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回过头再看职业球员的一些问题就更加清晰了,一些球员因为身心损耗过大,只是昙花一现,像巴托丽。而有些球员在网坛常青,像谢淑薇。有些球员还没有退役已经疾病缠身,像纳瓦罗。而有些球员退役后仍然能绽放生命,像A—拉德万斯卡。

最近听老师讲了关于“德”的含义是生生不息,随时要问问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在朝着这个方向上走?是的话,那是有德,不是那就是缺德。其实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尤其要谨慎,很多时候就容易走歪了,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34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