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2/19 15:31:10 点击数: 次
海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161214/5116386.html二、对庄子哲学的卓然洞见庄子哲学包含了思想世界与精神境界两个部分,思想世界是指可以思议、诉诸概念语言表述和把握的思维内容,包括宇宙论、知识论、逻辑学甚至伦理学等哲学传统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即“物的世界”;精神境界则逸出了可思想、可思议、可名言的思想世界之外,超绝名相,不落言诠,即“道的世界”。“物论”可以诉诸名相概念予以把握,‘道论’则诉诸深切动人的沉思、活泼泼的内在经验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物”的世界是一个婉转流变的过程,是万化之途无限展开的过程。“物”是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在时空中存在的,是一个变化日新的过程,即“化“。“道”不是物而是物的本原和根据。“物化”意味着打破主客之间的藩篱,消弭物我之间的隔阂,混同彼此而泯合物我,有强调物我、人我平等无间的意思。自由与独立只是高扬了个人精神自由的价值,“物化”则指向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物化”是一套包括审美意识、经验在内的精神现象和精神境界的学说。庄子哲学中的和谐,包括个人生命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政治层面的和谐,以及天人关系上的和谐。“游心于德之和”,提示精神境界意义上的和谐,意味着忘怀名利丢失、知识、伦理和政治,意味着回归自然与自由。“相忘于江湖”隐含的自然、自由与和谐的问题耐人寻味。“小大”涉及哲学上的空间问题,而“终始”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时间问题,二是与时间密切相关的因果问题。“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只要个体的生命与“道的真理”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而恒常的联系,将个体生命融入“万化之途”的无穷无尽的宇宙过程中,个体生命将不再被限定为一个从生开始,至死结束的局限性片段。“无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状态或者意识状态。“道”不在事物生灭变化的链条上,不处于这个链条的任何一环,它在“环中”。“道”不是现象世界中的“存在”。“生”在《老子》中的准确含义是指前者和后者之间有紧密的甚至必然的联系。“德”是对各种各样的物性进一步抽象得出的普遍意义上的“性”。人们所依凭的“知”背后还有一个“不知”的机制或原理,然后才能达到一种真正的“知”。道家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而是试图呈现你的问题本身和你的提问动机背后,实际上还有一套思考的模式支配着你。“真知”只是一种超越了经验知识的深刻洞见。“真知”的出现必须要有一个比思想的界限更为广阔的范围供它驰骋,同时还要突破客观的假象,进而达到从主观参与到客观呈现的状态。洞见诉诸内在的、活生生的精神体验,而且不能让渡、无可替代。道家哲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都有一个重要的特点———与其说它得益于严格的逻辑形式,不如说它依赖于深刻的洞察力。在中国哲学内部,这种深刻的洞察力和诉诸实践、诉诸内在体会的“实践知识”居于一种不可忽视的地位,甚至是最重要的地位。熊十力先生曾说,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在于“躬本自得”,它是一个“自得”的秩序,是诉诸主观参与的学问。中国的学问,特别是思想史的经典文本研读也需要一个“内证”的向度、和种“体证”的方法才能打开自己的视野。道家知识论,将“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耳视目听的感性知识;第二是通过名言和概念思维建立的知识,产生这种知识的内在基础就是心和思的功能;第三就是所谓的神识。"道的真理"就是诉诸“神明”所进入的知觉状态和精神境界。“神明”的概念即指一种特殊的精神知觉性,是一种能够把握“道的真理”的深刻的精神能力。“灵台”指的是“心中之心”或“常心”,思虑道断、超绝名相层次上的智慧与境界。“光照”就是在自身中把自己反映出来、呈现出来。道家哲学强调,知识与智慧,与其说诉诸逻辑和经验,不如说更依赖于洞见。宇宙间的真理、生活中的真理往往不同于常识,甚至相反。人应该活出气象和境界,或者说活在气象和境界中就足够了,别无所求,这是中国哲学特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my/231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