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如何有效沟通从齐物论立场问题切入
本文从李巍老师的论文《立场问题与齐物主旨——被忽视的庄子“因是”说》切入,展开立场问题,分析沟通中涉及到的态度与判断,借助推理阶梯模型,寻求有效沟通达成共识的方法。
《齐物论》中的立场问题“齐”并非《齐物论》的文本语,而是解释语(是后人添加的标题)。《齐物论》的主旨是讨论立场问题,讲的是“因是”。文本中最能表达立场问题的一段话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我们一句句拆开来看。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
何为”是非“,这句话里关于”是非“的理解需要结合《庄子·南华》来分析:“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
这里庄子谈论“是非”,其重点并不在某种性质或内涵本身,而是“有是非”的根源,即“成心”。按Hansen所说,“成心”相当于解释学意义的偏见(prejudice),也就是人们在从事观察与言说前已先行具有的立场。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对象问题取决于我们的立场,圣人即便不存在特定的个人立场,但也”照之于天“,仍然存在立场。因此,所有人都会受到立场的限制,不可摆脱。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是与非都是无穷无尽的,因此「莫若以明」(”最好选择明智“)强调的是在坚持自己立场时,也要洞见到异已的立场并包容。即,我们要开放立场,只坚持从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是不明智的。
庄子在提出”因是“的宗旨,是要通过反思”人有立场“这个普遍事态,揭示争议的根源与应对的办法;其实质,则是以道论(”以道观之“)的观点化解物论(”以物观之“)的分歧,表明最理想的”因是“即因循于”道“。
态度与判断:我们该讨论什么?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关系的描述,是客体在主体视角里的状态,是一种价值判断。具体而言,我们日常沟通中涉及到的评价用语可以分为态度与判断。其中,态度是一种纯粹的主观情感的表述,而判断是一种更加切近客观性价值评价。
沟通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混淆态度与判断。因为判断是可以讨论的,但是态度无需讨论,也不能讨论。讨论的目的是达成共识,求同存异。因此不要掺杂态度,否则容易各说各话甚至产生矛盾。
那么有哪些争执是可以通过讨论达成共识的呢?
我们可以把讨论的问题划分为有共识的和无共识两个区域,对于有共识的部分我们不会产生争执,关键点在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my/2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