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名言 >> 庄子讲堂人间世五破除伎俩
??设色山水册—石涛
《人间世》原文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戳;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破除伎俩
接着《人间世》的第一节——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我们知道《人间世》这一章,不是为了给大家讲活着的伎俩。每个生而为人的人,要想在这个人间相对平安的活下去,最起码要知道人间是个什么所在,你在跟谁打交道。
人世无常,祸患无处不在。人生不是一厢情愿地说做个好人或坏人这么简单的事情。况且好人或者坏人,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从南走到北,从白走到黑,也没有办法找到一个好人的答案和标准。若你以为:做人有什么要学的呢?我只要做个好人就行了。很可能就会活的千疮百孔。人不真诚,必陷入概念化。概念化活着,便易导致以火救火,以水救水的混乱状态。
靠亢奋活着或者靠自以为是的低调活着,都是伎俩,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
“益多”贪求各种各样我们以为有用的东西,我们没有能力分辨哪些是需要做的,即是“益多”。大多数人不知道什么叫“君子有所不为”,总是心怀侥幸的益多;于是,益多愈乱,终至阻阏难行。
??设色山水册—石涛
对话主体是颜回和仲尼。老师是千年一人的仲尼,“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弟子是自有学人以来,无可超越的颜回。他们师徒对话所触及的问题,我们要怵然为戒。
接下来是对“以火救火,以水救水”进一步的显像或者印证。
孔子对颜回说:在这人世间,最厉害的两个祸患就是“名实”。名实二字,有时候就是圣人都迈不过去啊!而大多数人乳臭未干就汲汲于名实的追逐,以为是成功,以为是胜利,结果身死人灭,成了炮灰。
这一节,两个昔者。一个昔者,从臣子的角度,如何做臣民;一个昔者,从国君的角度,如何做国君。做臣民者即便是正直如比干、关龙逄,依然是身为刑戳,身首异处;做国君者如丛枝、胥敖、有扈,这都是有国之君,结果身死国灭。为臣子,为君王,皆不安全了,在低处有人杀,在高处还有人杀。世俗却误以为,日子不好过是因为人在低处;于是,人生的努力就是朝高处爬。到头来,却发现无处不祸患,无可逃,无可躲。贪者无乐土。内无主者外不定,此《大学》所以言知止、定、安、虑、得也。只有真知的人,才能在人世间行走。能行才叫有道啊!有道即是有路走,无道即是没有路走,等于是路走死了。颜回与仲尼谈的正是有没有路走的问题。很多修行人常常念叨“我要修道”,修道不就是修个路嘛,修一条人可以走的人生之路。
??设色山水册—石涛
昔者,即是用过去的例子来明察当下,鉴古察今。人不知道朝哪走的时候要回头看,“告诸往而知来者”。两个昔者即是天底下没有新鲜事,世上没有两种不一样的灾祸,所有的灾祸都是一样的。
“昔者桀杀关龙逄。”桀,有名的暴君,杀了他的贤臣关龙逄。纣杀了他的亲戚,也就是王子比干,把比干的心挖出来,要看看有没有七窍。纣杀王子比干完全是一场游戏,跟小朋友虐猫一样。而比干关心的却是纣的天下、纣的子民,他一腔的正义和热忱,不过是被虐杀。他们之间构不成对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远离那些垃圾人。
古犹今也,有以时代不同为理由而轻视历史者,以为过去了,说人不能活在昨天。却不知理不分古今。若不明理,尊古、卑古,尊今、卑今,皆不能远患。道贯今古,学究天人。世俗之人将天人悬隔,而不明时空无碍、古今无别。要在当下,念念时中。
我们到故宫里去看古画,你看画时,画即在当下,那画就当代了。若不在当代,如何观望;若不在当下,人与画如何发生关系。“我们是当代人,一定要做当代艺术”,这是自我设置的一个伪概念。当下发生的一切都是当代,每一天临古画和字帖都是当代,根本容不下额外的一个当代的概念。画画、写字、艺术,强调自己要当代,与古为界,刻意创新,就是在作怪。
??设色山水册—石涛
“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伛拊,怜爱抚养。唯有君王可以怜爱抚养子民;若臣怀君心,施君恩,恐是不臣。关龙逄和比干都是修身用来爱护人家的臣民,就越位了。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即立己、安己、明己,不越位。把自己打理好,这个国家就少一个暴民,这个社会就少一个流氓。“其身”,从天性上讲,就是天下;从身份证意义上讲,就是国民。
“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修身若不以明道为归,一旦异化为爱人、尚贤,以贤临人,祸必及身。学者修身依仁,极易流变为举贤行仁,于是君臣错位,天下嚣乱。
“以下拂其上者也。”人何以有以下拂上的勇气,就是我们所说的正义感爆棚?一旦正义感爆棚,就会血气主脑;血气主脑,人就会越界,就会干不该干的事情。正义若外化,人将举正义之旗,凌迟天下。
“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这句话让人背脊出汗。有人修行可以无恙,有人因为修行而招祸,何也?修身而知止能正者吉;修身以明别人污,自贤以彰他人奸,自美以嫌人恶,祸皆自召,“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真修者,德不形;偏修者,夸己德,祸莫大矣。
“是好名者也。”很多注本讲桀纣是好名的。何止桀纣好名呢?这种祸患,是君臣各自真诚演出的结果。一个人打不起来架,一个人也骂不起来架。为臣者以王者心爱天下,为君者要证明给臣子看谁才是老大,当双方拔河不下时,杀戮就开始了。政治斗争史,哪一页不如此?
双方都好自己的名。比干和关龙逄让桀纣觉得自己的好名誉受损了,天下都知道你贤,那我不就是暴君吗。庄子有一句话叫: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臣不留君路,君也不给臣路,便会血拼。你可以憎恶小强,你不能够灭绝小强;你可以憎恶厕所里面的蛆虫,蛆虫不会灭绝。善恶互为镜象,不是二里挑一,容不下一厢情愿。我们曾经举国灭四害,全民打麻雀,全民灭老鼠,何其荒诞,亦是好名者也。
??设色山水册—石涛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这一段在《养生主》中也出现了。圣人的经典会出现大量重复的故事,大家在治学的时候,可以着眼。这个世界就是大圆套小圆,不断地重复着;故事的说法可以有千万种,故事就一个。
名字不要单纯当做名字来看,都有隐喻。尧者,大也,大块也,尧是土地啊。舜,顺风顺水。“丛”,就是一堆一堆的草丛。“枝”,各种枝节。“胥敖”,繁琐多余。这些名相、音声都有示意。
不要一厢情愿地想象这个世界没有战争,即使这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你也依然在战斗。生命就是战斗。红肿热疼,都是你身体上的两股部队在打仗,就是我们所说的邪气和正气。风雨雷电,都是打仗。但是我们常常以和平为标签,我们做的大多数事情都是粉饰太平,这种粉饰更加可怕。圣王如尧、禹、黄帝、炎帝,依然有征伐。圣王伐无道。读《尚书》可知王事。
“国为虚厉,身为刑戳”,打的结果是,乱国被诛,身死名裂。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为了做大,求各种实利。春秋战国,只是一幕为求实而国虚厉的历史。各自为霸,用兵不止,为求实。“无己”,即没有止境,欲壑难填。其结果必然是“国虚身戮”,人亡、家破、国灭。比干和关龙逄为贤名所蔽,忧而不救;丛枝胥敖和有扈为权实而引,做大而亡。
司马懿那样老谋深算,可以篡人家的国,却保不了子孙的血脉,最后被人杀光。司马懿一生为了保护司马家族,但当把曹家的据为己有的时候,他也倒计时了。曹家把刘家的据为己有的时候,也倒计时了;刘家把大秦王朝的东西据为己有的时候,也倒计时了;大秦王朝把六国据为己有的时候,没撑过三代。天下,终归是天下的,不要以为盖个印章戳子,就是你的了,连戳子都被人拿走。“求实无已”者,必虚厉。
我们误以为我们干的事情很现实;我们误以为我们求的是真实;我们误以为我们这样活着才是实实在在的,挣钱最实在;我们误以为只要好好学习,拿得一个一流大学的毕业证是实际的……真的该松松土了!土地板结,是不长庄稼的。
??设色山水册—石涛
“是皆求名实者也。”这都是求名实的人。名实者,利欲也。
“而独不闻之乎?”这是仲尼对颜回的告诫,也是所有圣人对后世子孙的告诫。独不闻之乎?
“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名实二者,圣人所不能胜也,何况你。为什么说“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圣人若以名实为事,必不得胜。圣人不在名实中行知,则无所谓胜。凡与名实抗者,必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什么?修的就是人与名实之间的有无关系,如何和名实打交道。名实,不可无,不可有,不可拒绝,也不可迎和。人逃不掉名实,出身就被取名,名即关乎名誉;有身即有实,有身即有利益,即有实际的利害取舍。人一旦陷入名与实的取舍好恶之中,必不得解脱,必捆缚日紧。纵圣人若陷名实之网,亦不得脱,况你乎?
汉时,一个人是个孝子,名声好,就可能被举孝廉有权利,名实俱来。或有逃遁者,亦逃不出名实。达摩不着名实,方不至于被名实所蔽。刻意归隐,为蓄名实者,鲜有善终。
在有师徒的时代,徒弟离师要请行。跟着师父治学,那时叫侍师,跟着老师是伺候老师的。现在是老师伺候学生,完全都反了。
颜回向夫子请行,被老师问了再问。仲尼为什么管那么多闲事?老师有窥探的欲望吗?这是师之责。
“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以”,是所以的以。“尝以语我来”,我听听。鲜见夫子鼓励谁,多见夫子泼冷水。夫子门下勇猛的子路,挨批最多。颜回本就是很谨慎的人,并不好名利,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夫子依然临行告诫,慎之又慎,可知涉事之艰,人心之险。
读《人间世》至此,我们怎么能够不怵然为戒呢?读书时,不要泛泛以为这只是夫子和颜回的一个对话,以为是寓言。
我们从小到大写作文总是要有一个中心思想。每一段语文老师都要费劲给我们总结段落大意。这些年的学习,只剩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试想一个人活的只剩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命何在?
连山先生讲庄子
年庄子网上书院报名开启(链接)
目录
庄子讲堂
人间世(一):颜回请行
庄子讲堂
人间世(二):名知非所以尽行也
庄子讲堂
人间世(三):行不问圣,何以有行?
庄子讲堂
人间世(四):以德临人,人必反菑之
本文选自庄子网上书院听录稿
书单推荐
书单推荐
庄敬身心,庄严国土。托不得已以养中。君子不可以不刳心焉。愚者张真愿与诸仁,炮庄发药,自事其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