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系列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九山

发布时间:2022/6/30 10:42:01   点击数:

《山木》事迹

庄子行于山中——黄氏无说。庄子日日皆有言说,非虚假之事自不待言,与孔子弟子记孔子事于《论语》同例。市南宜僚见鲁侯,鲁侯有忧色——黄氏云“可能”。鲁侯不知为鲁国何公。《左传》载名宜僚者三人:楚有两宜僚,一为遭杀之熊相宜僚,鲁宣十二年为萧人所杀;一为市南熊宜僚,《左传·哀公十六年》载不预白公之乱者。熊相宜僚当有访问鲁国事,又难以证明市南熊宜僚未曾游历鲁国而见鲁公。据《左传·鲁昭二十一年》宋有一名宜僚者,为宋司马华费遂侍人。此文并未交代宜僚为何国人,与孔子时代相当之宜僚有昭公二十一年见宋侍人宜僚、鲁哀公十六年见市南熊宜僚。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王子庆忌见而问焉——黄氏云“可能”。无人能有足够证据证明其不可能,若以“寓言以蔽之”,甚为武断,焉足服众。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太公任往吊之——黄氏云“可能”。孔子围于陈蔡事《论语》有载,绝对可能。太公任其人与师金同一体例,他书未见,可怀疑是否发此书所谈之言论,亦不可否认无其人。孔子问子桑雽——黄氏云“可能”。《大宗师》之子桑户,桑户死,孔子使子贡侍事。《论语·雍也》有子桑伯子,即子桑雽。孔子、桑户、子来诸人,关联为一体。庄子过魏王——黄氏云“可能”。《秋水》载“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于此处互证,可知庄子曾到魏国,魏王不用,是以其有激愤之辞。孔子穷于陈蔡之间,颜回端拱还目——黄氏云“绝对可能”。《人间世》数载孔子之事,谈说言论或者假孔子之口以敷衍说理。孔丘未必发如是言论,然而孔子事迹俱能由《论语》得以印证。“孔子穷于陈蔡”事,《庄子》书中非一处。《天运》师金言说一处、《山木》二处、孔子问桑户一处、《让王》一处、《盗跖》一处、《渔父》孔丘自说一处。围于陈蔡,乃至围于宋之匡,俱事实。《庄子》书中依托事实而发之言论或非当事人所说,附会事实以敷衍说理之例。庄周游于雕陵之樊,蔺且问之——黄氏云“可能”。师徒二人对话极有可能,蔺且当实有其人。此段对话,于异鹊夸张描写其异,人物乃事实,感悟亦事实。阳子之宋——黄氏无说,《韩非子·说林上》载此事。《应帝王》载阳子居见老聃,《寓言》载阳子居南之沛,《庄子》书中三载阳子居事,两处见老子。三事当为同一时期,之宋不在见老子前,则在见老子后。不曾牵涉史实,其人当有之宋事,亦当有逆旅之议论,谁能证明阳子无之宋事,亦无逆旅之议论?或以书史无载为说。书史无载者多矣,长平坑赵降卒四十万,四十万人姓名载之乎?有逃者载之乎?《二十四史》所载人物亦有详有略,详者不过数万言,略者仅三四十言、二三事迹。而其人一生,果仅三四十言所能穷道,一生所做仅二三事迹、仅说七八言论乎?尽信书不如无书,尽信史而以史为据亦不如无史。史可疑,必备证据而后疑,事迹可否定,必备证据而后否定。《庄子》书中多寓言,必详审以剥析寓言,不可“寓言以蔽之”而为武断结论。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上)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一)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中二)

先秦“刑德说”与黄老道家简析(下)

《诗经·陈风》与《楚辞》特点分析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一)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二)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三)

庄子时期的道家谈(四)

先秦道家划分的新模式探讨

庄子认识的迁变

研究道家哲学树立的认识

庄子生平考(一)

庄子生平世系考(二)

庄子生平世系考(三)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一)

庄子著书十余万言与郭象(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一)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二)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三)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四)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五)——《应帝王》《骈拇》《马蹄》《胠箧》《在宥》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六)——《天地》《天道》《天运》《秋水》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七)——《至乐》人物事迹考索

庄子的寓言与事实(八)——《达生》人物事迹考索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1(一)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二)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三)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四)

《黄帝四经》对黄帝形象塑造的研究(五)

从《文子》《列子》《鹖冠子》道家文学看不成功的文学史构建及文学发展线索的脉络残缺

文学上的言以尽意和言不尽意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流变

浅谈《封神演义》两条主线

《封神演义》的家国天下和派系斗争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一)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二)

《封神演义》同上封神榜的内涵(三)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一)

《封神演义》商纣王的咎由自取和“女祸论”的偏颇(二)

去标签式思维——孔子“无为而治”和老子阐述祭礼

从甲骨文到《春秋》《左传》看言以尽意的文学线索

玄素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jj/2390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