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特约庄子里的成语陈乃举
爷爷送我去上学张风英画作
《庄子》里的成语
文/陈乃举
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其著作《庄子》是文化富矿,影响久远,评价极高,受益人颇多,鲁迅说《庄子》“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当下,围绕《庄子》的高论、新论、怪论叠出不穷,著名作家王蒙就有《庄子的快活》《庄子的享受》两本专著面世。笔者才疏学浅,写不出研究探讨《庄子》的深邃文章,倒是在阅读古籍之中发现我们平时脱口而出的很多成语都出自《庄子》,如“不近人情”“劳而无功”“朝三暮四”“扶摇直上”“害群之马”“独来独往”“分庭抗礼”“相濡以沫”等。
庄子是个贫民哲学家,史书上说庄子只做过漆园小吏,耻于做高官,居陋巷,穿破衣,捕鱼织履,箪食瓢饮,生活困苦,为此受到当地官商的奚落。“涸辙之鲋”说的就是庄子借粮的故事。庄子家里揭不开锅了,走了很远的路去向监河侯借粮,却被取笑说等秋后收上赋税再借给他。庄子在薄薄的竹简上刻下了亲身经历和体悟的语句,表现了庄子心胸豁达,想象奇诡,叙说谐趣横生。《庄子》里的成语体现在庄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意思虽然和原来的有别,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他日常生活的情景,譬如“桑枢瓮牖”、“上漏下湿”,“数米而炊”,“捉襟见肘”、“踵决肘见”、“纳屦踵决”等成语,反映了庄子生活拮据,过得是“栉风沐雨”“百舍重茧”的辛苦日子,不像做宰相的老友惠施出行时车声隆隆、从者数百那样风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庄子蔑视“圣人之道”,在庄子看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圣人之道”破坏了清静无为的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只有打击虚伪的“圣人之道”,让人民一切顺乎自然,天下才能太平。庄子揭露社会黑暗,讥讽势力之人不留情面,一则“舔痔得车”的故事最具代表性。宋国的曹商替宋王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他,加赐了一百辆车子。曹商得意地返回宋国,见到庄子趾高气扬地说:“住在穷街陋巷,贫困得靠编织草鞋过日子,脖项干瘪,面黄肌瘦,这是我不如你的地方;可是说服大国的君主,因而得到一百辆车子跟随着,这是我比你高明之处。”庄子回答:“我听说秦王有病召请医生,凡是能破脓化疖的,可得车一辆;凡是能够用舌头去舔痔疮的,可得车五辆。治病的手段越下作,得到的车也就越多。你大概舔过秦王的痔疮吧!要不你怎么会得到那么多车子呢?”庄子的回答可谓极尽辛辣讽刺之能事。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尽管庄子很贫困,但“利”是困不住庄子的心的,庄子追求的时精神上的富有。
庄子赞赏自然之乐,主张与自然界的动物和谐相处。庄子常去钓鱼,但庄子的垂钓,目的不在钓鱼,而是借钓鱼,创造一种人生意境,展示一种生命意趣。《史记》记载一天庄子在河边钓鱼,楚王的两个使者带着重礼来聘请他做楚国的宰相,他毫不犹豫地推辞了,说他宁愿做一只在烂泥里拖尾爬行的乌龟,也不愿像楚国的神龟一样,虽然早已死了,还被当作神物供于庙堂之上。对于一个热爱思考又常去钓鱼的人来说,《庄子》里出现很多与鱼和水有关的成语也就不难理解了,譬如“得鱼忘筌”“吞舟之鱼”“不系之舟”“沉鱼落雁”“望洋兴叹”“交淡若水”“管窥蠡测”等,其中又以“相濡以沫”最为生动形象——《胠箧》篇中有“鱼儿离不开水”一说,鱼被钓上了岸,快奄奄一息了,为了能再残喘几口,一起互相努力吐出口中泡沫湿润对方以维系生命,这样的描述,只有像庄子这样亲近自然深刻感受自然,富有哲学头脑的人才能创作出来。
除鱼水之外,《庄子》里还有许多关于树木鸟兽的成语,那个著名的“螳螂捕蝉”就是庄子在弹鸟时发现的。可能是当漆园管理员、在树林子里呆久了的缘故,庄子创作了很多有关树木鸟兽的成语,譬如“空谷足音”“山木自寇”“螳臂当车”“才大难用”“巢林一枝”“满谷满坑”“其应若响”“以珠弹雀”“一饮一啄”“枯槁之士”等。《庄子》里的成语及其代表的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的生活和思想,这正是《庄子》魅力所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者简介:
陈乃举,年出生,辽宁新民市人,杂文时评家,《中国杂文鉴赏词典》有评介,笔名陈谏、余维民、向文史等,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理论刊物编辑工作,曾任《理论与实践》杂志主编、《共产党员》杂志副主编等。喜好杂文、随笔、政论写作,已结集出版《春华集》《夏雨集》《秋实集》《冬梦集》等杂文随笔集。相关连接:
耿介率真陈乃举
文/汪金友
每个杂文家,都是有故事的人。陈乃举的故事不仅很多,而且有趣。
年9月,陈乃举到辽宁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老师给了他一个很高的评价,说他是“带艺求师”。为什么呢?因为在此之前,作为还乡知识青年,陈乃举当过民办老师和公社报道员,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文章。“带艺求师”,这个词不错,既代表着谦虚好学,又包含着武士风范。陈乃举也不负师望,成绩优秀。年毕业的时候,便留校当了老师。
过了两年,他写的一篇题为《“吹氧”析》的杂文,被某些领导看中,觉得这小子是个搞文字的料,所以把他调到辽宁省委理论刊物《理论与实践》杂志社当编辑。现在看来,陈乃举也太幸运了,一个关系没找,一分钱没送,只凭一篇杂文,就进入杂志社当编辑。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在杂文圈内还是杂文圈外,依靠写作获得领导赏识而被提拔和重用的人,并不在少数。有的人因为写的好,上去了,以后就不写了。也有的人因为写的好,被重用了,继续写,但再也没上去。
陈先生后来的路,走的似乎不那么快。正如他在《遗憾》一文中所说:“我已在一个单位里供职逾20年了,历事四五个一把手,可关系处得总不如愿。我是很想赢得一把手垂青的,因为那有很多好处,不用说大家都清楚。可我不暗此道,缺少那等资本和本事,每每都在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看别人捷足先登了。宗吾先生的《厚黑学》我也曾翻过几次,但不得要领,至今仍不能娴熟地掌握和运用拍马技巧。非但如此,说起讨人嫌的刺耳话来,倒是蛮有水平。”
这篇文章,发表在年2月16日的《辽宁日报》上。当时,陈乃举风华正茂。可他们单位的领导,如果看到这篇杂文,会作何感想?如果是我,一定会老大的不快。嘴上不说,心里却要把这小子的位置,往后排一排。可能正因如此,很早就担任了编辑室主任的陈乃举,很长时间都在原地踏步。每当看到那些能力、资历、业绩、品行都不如自己的人,却坐在了上边,心里总会不很舒服。
当然,陈先生并不为之所动。有一次,他的一篇文章,获得了《经济日报》杂文征文一等奖。他赴山东曲阜领回元奖金,杂志社同事起哄说:“陈主任,你获了一等奖,我们得给你祝贺一下呀。”“怎么祝贺?”“就拿这奖金,到饭店里大吃一顿,给大家解解馋。”他马上答应:“好,就今天晚上,大家都去!”结果,人去多了,一桌坐不下,又开了一桌。大家吃的喝的非常高兴,而最后一算账,元不够,还得再掏元。半个月的工资,就这么搭进去了。
杂文家朱铁志这样评价陈乃举:“性情耿直,为人诚恳,有忠义之心,是杂文圈里有名的热心人。”辽宁的老杂文家庄敬也说他“性格忠厚而耿直,常为不会说假话而苦恼,为说真话而讨人嫌弃”。
陈先生的杂文,也如他的性格,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无病呻吟,没有空洞说教,没有模棱两可,没有矫揉造作,有的是坦诚和率真。无论是鞭挞假恶丑,还是讴歌真善美,都是满怀激情地直抒胸臆,给人畅快淋漓之感。他曾经出版过《春华集》、《夏雨集》、《秋实集》等3本杂文集,如果你到网上搜索,还会看到他的很多杂文新作。如《本领恐慌——你慌不慌》、《改革绝不能“疲劳》、《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转作风不是“过家家”》、《“家”字碑前》等。
陈乃举有一句座右铭:“生命的灯,因思维而点燃,但是劳动会把油加进去。”几十年来,他开动思维的机器,不停地思索,不停地耕耘,给生命的灯,加足了油。所以一直都很光亮,一直都很幸福。
往期连接非虚构
抹不掉的流年碎影
孙国安
特约
小说读者的责任
洪兆惠
虚构
种瓜
七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