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井底之蛙画说庄子14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fū)。还虷(hán)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zhì)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zhí)矣.于是逡(qūn)巡而却,告之海曰:“夫海,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yù)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sì),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外篇?秋水》
画说故事:
井蛙对东海里的鳖说:“我真是快乐啊!我一出来就可以在井口栏杆上跳跃,进到井里便在井壁砖块处休息。跳到水里,井水就接住我的双臂,托起我的两腮;踏入泥里,泥水就盖住了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的快乐!再说我独占一坑之水、盘踞一口浅井的快乐,这也是极其称心如意的了。你何不进到井里看看呢?’
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未能跨入浅井,右膝就已经被绊住。于是迟疑了一阵子之后又把脚退了出来,把大海的情况告诉给浅井的青蛙,说:‘千里的遥远,不足以形容它的大;千仞的高旷,不足于探究它的深。夏禹的时候,十年里有九年水涝,而海水不会因此增多;商汤的时代,八年里有七年大旱,而岸边的水位不会因此下降。不因为时间的短暂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带给我的最大快乐。’
浅井之蛙听了这一席话,惊惶不安,尴尬不知所措。
北海之神说:“对井底之蛙不可以同它谈海,因为它受到空间的局限;对夏天的虫子不可以谈冰,因为它受到时间的限制;对孤陋寡闻的人不能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礼教的束缚。现在你离开河流看到了大海,总算知道自己的浅薄,这才可以同你谈谈大道了。”
“井底之蛙”这个故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它出自《庄子?秋水》篇,为了更好解读这个故事,将《秋水》开篇一段北海之神与黄河之神“河伯”的对话引用至此。河伯在雨季到来时,看到自己满溢的河水,洋洋自得,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宽广的河流,当它来到北海时,只能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出处也是《庄子?秋水》),终于知道了自己的浅薄无知。于是北海之神以“井底之蛙”的比喻开始与河伯论道,这个论道的前提是河伯已经不再是没见过大海的“井底之蛙”了,北海说:“今尔出于崖涘(sì),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意思是,河伯,你已经走出局限,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大海),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我才可以与你谈谈大道了。通过上下文的关联阅读,我们发现庄子以“井底之蛙”来引喻,并非一味要贬低青蛙的无知,夏虫的渺小,而是试图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各有其自然生存的价值,井底的青蛙不知道大海的宽广是自然,夏虫不知道冬天的冰雪也是自然,他们只是各得其所的活着。那为什么北海还要和河伯论道呢?既然万物自然自化,是否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青蛙在井里自得其乐,满足于一口井的自在,有什么问题呢?傅佩荣先生译解的《庄子》说:一是不知“道”而听其自化;二是知“道”而顺其自化。前者蒙昧而后者清明,后者更可由清明入于状似蒙昧。这时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孕生道家特有的智能之乐。简单说就是,无知只能盲目顺从于外在环境,有知则可以从心而为,做主动选择,当一个人能自己做自己的主的时候,才拥有了真正的自在和快乐。当然了,无知本身没有错,问题是你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还自以为是,那就可怕了。我们之所以嘲笑井底之蛙不也是这个原因吗?——浅薄无知还自鸣得意。用老子的话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能够知道自己不知道,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很糟糕了。所以,这个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人只有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才能更谦卑的为人处事。不夸夸其谈,不盲目自信,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向上进取之心。变被动依赖外在环境为主动突破局限和束缚,进而拥有更为广阔的天地,创造人生更多的可能性。《秋水》篇关联阅读: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画说庄子(1)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