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林曦明剪纸艺术

发布时间:2021/11/26 12:33:08   点击数:
白癜风能不能治愈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9/6288655.html

清新·简炼·丰满

——曦明的剪纸创作

柯文辉

不似之似,神似,真魂出窍而高于形似。

混沌、洗练、含蓄,打破清晰、繁复、浅露。

赖少其题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剪纸杰作战胜普通工艺品,几百年间生机旺盟,堪称华夏天葩。除一度过分贴近绘画濒于丧失个性,(亦是历史的赐予)幸得及时回归规律,博得二十多年的上升时光,进入美术院校,远销七大洲。纵有作者群体年龄老化,缺乏大师等不尽如人意处,前景乐观。

剪纸吸引人终身攀爱,总有独具诱惑力。她质朴如真理,概括拟绝句小令,芳香若沃土,璀灿像晨震。以少涵多,意象无涯。曦明兄以馀力换得“剪纸诗人”雅号,成就不输其画,五十年来,作品充实了中国艺术宝库。并且幸运地受到了几位前辈巨匠的勉励:

司徒乔先生作品为鲁迅翁赏识。他见到林兄为其女司徒园所作儿歌《浪花》的插图说:“真漂亮,有回味,天真童趣,超过绘画。用民间艺术为文学作品插图,剪出不依附原作,有独立艺术价值的好东西,贡献了新形式,丰富了剪纸插图一双姐妹艺术定要坚持下去!”

林风眠老人说:“一定要保持简的特色,一朝走进繁琐,靠拢绘画,就没有意思!千万莫忘记!”

关良题词

关良教授说:“多用剪子代替笔,厚重拙辣,不搞小巧玲珑,旨在传神二字。刀笔,不是刀笔吏,讼师。”

诗人艾青说:“把乡土美术赋予时代的意识。”乡土是根本,遗弃乡土,势必枯竭。说及“时代意识”,即歌颂亮面,遵守政策,热情积极,鼓舞老百姓。

艾青题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找不出第二位剪纸家受到如此指导。他无负于长者们的期待。作品几十年中代表国家一流水准,并肩者不多。造型与平面装饰情趣不与他人混淆。

牧马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牧歌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林兄作品的特点是:

一、意境深远

《鱼乐人欢》画面人鱼共乐,令观众亿起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的古老寓言,非鱼知鱼乐。不唯表现丰收的欢欣,甚至初步意识到人鱼依存关系,对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有不自觉的敏感。和人等高的大鱼而今罕见,但在六十年前,一辆平板车拉一条鱼卖,长江准河两岸随时可遇,鱼头大于脸盆,不足为奇。“鱼”和“馀”同音,有鱼便象征有馀,是乡亲父老的渴望。剪纸寄意谣深,暗寓真挚的祝福。

鱼乐人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图上无背景,人舞鱼唱无声歌,动静相生,弦外有音。《鱼乐图》为此画的延伸,人们都期盼活在无际的自由里,团结友爱如大家庭。真善美伸张,假丑恶灭迹。穿过半封建半殖民地漫漫长夜的人,视幸福将垂手可得,朝气蓬勃,相信地上天堂迅速建成,那当家作主的愉悦是许多剪纸的脉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鸽,带叶的苹果,叶是禾苗,潜音为“和平”。巨大灯笼代表光明的《和平之春》。是献给地球儿女的礼物。只有和平,才有春光骀荡,才可从事建设。华人素讲“和为贵“。“和而不同”,“畅饮天和。”从作出发点崇高。传统锯齿线纹,月牙线纹运用合理,人物头发和动态,流线型轮廓温润从容,主题突出。

和平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爱和平》的双鸽图案化,欢舞的儿童珍惜每一寸土地上每秒钟的和平。人物手足形成作者特定风格,不署名也能被我们认出,难能可贵。艺术凡中见奇,高于传奇。日常生活史诗化,是林兄阅读《红楼梦》、契诃夫小说的收获。洗去古典作家悲剧色彩,明朗滋润,活泼可爱。

打渔归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渔翁得利》剪鹘蚌相争古老寓言,训诫我们违背和平两败俱伤的平凡真理。渔夫胡须鱼篓、衣纹,月牙纹用得流妍,不浮滑,夸张朴素二重唱对立统一,味外有味。

驯虎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文革十年,人们怕沾上修正主义犹如怕碰到癌细胞,书刊口语久违“和平”两字。当今的年轻人会看做奇谈怪事,无法相信”和平电影院”改为“反修电影院”的真实性。和平回归神州大地是新时期的进步。

二、形式精炼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如《世界和平万岁》仅剪一鸽子,细节归纳完整,凭外轮廊线就极形象。精确地概括了毕加索的画,艾吕雅名诗《和平的真面容》(有毕翁插图),又渗入现代特色、国画神的,西画造型一体。《浴》里女人体处理与鸽子剪法异曲同工,修洁似玉雕,体积重量感突出,运线蕴藉,弹弦有声。柔音袅袅,长短肥瘦,增减便损害风神,动势被注入宁静。

春之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春之舞》简到极点,十分活脱,园与锐角交错,形体鲜健,生命力高扬。春,是时序,又是舞考年龄,心情的占晴。让她同时代人看要手腕脚底板发痒,跃跃欲试,老年人看了,往昔的温泉涌入脉管,浮想万千,甜意荡漾胸头,充实又带失落,复合感应,文字未能尽述。

《无题》是幽邃的对话,集发问者与回答者于一身,决非单一角色。烛光构成红黑之间的颜色,深粽而浅于焦茶,耐我们寻味。话颍不外人的生死,得失,成败,过去未来,智愚......似风有迹,若石无声。

市上归来

《新观察》杂志封面

交流到何等程度,林兄与我听不出来。但他相信读者可以读出,或许是不变应万变。额头左园右方,鼻梁一首一曲,表情超越了悲喜。二人当中有大烛火,与小蜡烛呼应,是作者内心爝火光明长在。我建议他把角色改为老少、男女、哭笑、或可提炼为压卷之作。

《山水》大块面不空,山膝白云缭绕,或者倒影朦胧,无可无不可。黑色上若丛林,下似河滩。为古典剪纸没有涉足过的题材。跟现代感甚强烈的林家山水略近,而浑涵过之,可惜造型大实,不够空灵为简炼而简,容易空泛。为艺术手段必需而削尽繁冗,清拙一神采,减出丰腴、饱和、内秀,方称高手。

《炉前》借得版画形式,因为描写过于具体,容量反而小。再现生活镜头,可备一格,力度终输以简胜繁。

《花卉》颂扬绿色-------生命希望之色,似板滞而具气韵,五色交叉,暧色亮而篇幅占得少,有墨蓝色花蓝垫底,防止头重脚经。绿为主体,阐释主题,映衬红黄。粗犷的线交代了此乃剪纸,已削去赘墨,仍属简笔。

丰收纪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和平友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三、形式新颖

新不是好的唯一标准。好,肯定常看常新。

新和传统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截然一刀切,流于片面。全无传统根基,如树离开土壤;底气充盈,根系庞大粗实,营养之源丰饶。新树上看不见一条主根侧根毛细根,树的长势定能参天攀云。

传统是桑叶,创新品是丝织云锦。

新不脱离传统,形上不重复传统,前程宽而修长。

气象万千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新,首重内容,玩弄形式,形式大于思想,掩盖思维贫血症,是上树捕鱼。这类作品,尤其是电影,耗资几亿,受观众嘲弄的教训孤例。但迷信自己的作者不断涌现,故歌颂帝王,戏说作秀、近达百年高峰。

凉山途中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凉山途中》的马是习见,彝族少女在年前从未走入剪纸,她背在身前的小药箱,系当地当时全新镜头。衣帽具民族特征,人足马蹄习习生风,动态鲜著。所有技巧附丽于歌颂新人新事上,焕发出活力。万万想不到“红包包火禁医德,正是漳医概叹时。”少数人将病人当牟利对象,医院收费高达万元和多万元。用血日过十斤的咄础怪事震惊全国。前者院长书记撤职,但来受到法律制裁。扭转颓风,树立白衣战上救死扶伤形象刻不容缓,否则怎能建成和谐社会?

《四川儿歌》插图

华东地区书籍装帧插图展览二等奖

日常生活场景,如《姑嫂俩》缠毛线的亲切谈心;姑娘《绣花》毕,咬新疙瘸后丝线的眼神;山村《竹园晚睛》里竹楼造型,竹叶和牛身长相接近的破格;《新年乐》里两鼓手击节对舞的园熟技巧与专注的对视等等,新意叠现。拓宽了老剪纸的语言。风格沉稳,寻得前人未到之处,今天还有审美价值。同时剪纸经不住淘汰者,早已飘逝入忘川。

说书

二十世纪八十年

《和平友谊》里的白人黑人儿童;《说书》行业里的女艺人,《吹泡泡》里聚精会神的孩子,都是新题材。《吹叫子》的小姑娘借签泥娃娃头肩一样宽的拙稚美,来自民间,还艺给乡村。这类作品在商品大潮下为招徕买主而趋千甜俗,每况愈下,不及林兄旧作端凝持重,让老艺术家们忧虑。

《打虎的故事》插图之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

《打虎的故事》插图之二

上世纪五十年代

林兄是新中国为儿童创作剪纸插图的开山者之一。《四川儿歌》在华东地区得奖,《打虎的故事》佳评更多。当年小读者已年过花甲,见到林老还表达由衷钦佩,半世纪后细读,仍受感动。

林兄师事关良,很兹匪浅。戏曲故事剪纸精品四帖《盗仙草》叙许仙端午节受法海指使,让白素贞钦黄酒显形白蛇,惊得许仙昏厥,只得上南极仙翁神山。

劳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盗仙草救夫,与守草鹿童大战,仙翁同情赠草。武旦面容勇毅,傲视童子,亮相后将打“出手”高矮各尽其妙,给我们带来铜鼓声的幻觉。《三岔口》任棠惠刘利华夜斗场面,尽狠、稳、准之能事。刘(黑衣者)的自负,任的机智大度分寸适宜。《野猪林》鲁达热肠自信,大义凛然,公差董超狡诈猥琐,皆入木三分。《别窑》演薛平贵降红鬃烈马,封唇军都督府征西先行官,回寒窑与妻王宝钏依依惜别,除武生长靠护心镜上领口略见下垂,有点瘪塌。整体气势壮观,情绪充沛。旦角风骨内敛,知情达理,丝丝入扣。四出折子戏服装比舞台演出简化,旨在渲染角色人性,与机械再现差别显著。

剪纸的特征,推进了林家山水的探索,为八十年代的高峰垫下了基石。

红军阿姨你别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作品总要打上时代烙印。优秀作者善于在特定内容里添些生活真实,投入较旺盛的情感。巴金翁八十年代传诵九州的《随想录》,今天对三十岁以下读者的震撼力渐弱,无可奈何。林作也一样,虽说两者不宜并论。

参军光荣

烧毁地契

这五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那段有人切盼我们忘掉的日子,数千万人无疾而亡,天灾人祸使过来人不寒而栗。请不要责难艺术家没有记录那一切,提出此论合理,历史不能也不该抹煞。但是当时不具备说真话的土壤,今天仍不必苛求。美的作品装饰了不全是真善美的现实,只能祈求父老姐妹谅解。况且林兄已成功地延长了二十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剪纸的寿命,发表它们的书刊早已昨日黄花,中青年读者共鸣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本书仍能唤回老读者的激情,后辈艺术爱好者巡礼诗痕后得些审美满足与启悟,已让林先生和我感谢不已,他还在烧起晚霞。我只能退到小草之下当了一粒尘埃,咀嚼自身渺小,乐于为当下成功的好汉们所淘汰!

本文为上海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编

《林曦明现代剪纸选集》前言

小放牛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林曦明

林曦明,年生,浙江永嘉乌牛人,幼读私塾,少年时随父从事民间艺术活动,年拜师苏昧朔先生学习中国画,兼习诗文书法。年参加工作,开始创作反映新生活的剪纸作品。年调上海少儿美术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师从王个簃先生,同时与林风眠先生、关良先生交好,从事中国画、剪纸创作研究。年调入上海中国画院。

现为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名誉会长、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上海水乡书画院名誉院长,海上水墨画院名誉院长。

上海市徐汇区建有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

雁荡山灵峰景区建有林曦明艺术馆。

上海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

作为国家级非遗“上海剪纸”的保护单位,年枫林街道在双峰路号建立了“林曦明现代剪纸艺术馆”。全馆占地近千平方米,收藏有林曦明先生的剪纸和书画作品以及其他非遗作品逾百件。馆内设有作品展示、文献陈列、工具介绍及影像放映等区域。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279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