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庄子所讲的ldquo养生rdq
文
林光华
来源:《庄子解读》导言
前文回顾
庄子其人其书
如何理解《庄子》的逍遥与齐物思想?
《庄子》所讲的“养生”、“安命”意在何为?
《庄子》最为集中地表达了自由放达、浪漫不羁的思想,与之相匹配的写作手法也必定是光怪陆离、异乎时人的。这同时也使我们把握他的思想十分困难,但是其核心思想基本上都集中在内七篇中,而且庄子有自己独特的概念系统,这使我们可以从其核心概念入手来把握。庄子最重要的概念有五个:逍遥、齐物、养生、安命与真人,集中体现于《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与《大宗师》篇,下面分别概述。
3.养生
与逍遥、齐物的想象性、思辨性相比,“养生”这一概念的关切点显得更为具体和现实。庄子在《养生主》篇集中表达了养生的思想。养生主,即养生的关键是什么。庄子首先通过“庖丁解牛”这个故事来说明,养生的关键是养心,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才能把“心”养好。所遵的“道”不是现成的法则、规律,而是“缘督以为经”的“中道”。“督”有虚空、居中的意思,中道意味着既不过分为善,也不过分为恶,守住空虚的心境,从容生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重视“技艺”,技艺是理解、进入道的重要途径。《庄子》中的“轮扁斫轮”(《天道》)、佝偻承蜩、梓庆为等寓言故事也是通过“技”来说“道”。由“技”入“道”,这样“技”就不再是技术了,而是一种“工夫”。
养生,还涉及如何对待命运、情感等问题。《养生主》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他将残疾视为天然的,安于天生独足的状况,其实是安于自然造化,安于命运。《人间世》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天运》曰:“安其性命之情。”“安”意味着安然、释然、安心、满足,没有攀比、没有焦虑、没有压抑。“安”与“任”字的哲理内涵相通,安命也可以说是“任其性命之情”(《骈拇》)。天生如此,则不必勉强改变,更不必将心思花在如何与别人的形体保持一致上。今天面对竞争激烈、容易相互攀比的现实生活,“安”尤其需要清醒的自我认识、丰厚的人生阅历、强大的内心世界,同时需要虚静的修身工夫。“安”不是逃避现实、不求上进、苟且偷安,而是一种在现实中安顿自己的智慧。
养生与养性直接相关。性即“牛马四足,是谓天”(《秋水》)所喻指的天性。在《养生主》中,庄子以泽雉为例来说明之。虽然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看上去比较艰难,有温饱之忧、觅食之苦,但其生存方式是符合天性的,它的行动也是自由的,因此值得推崇。相比之下,那些笼子里的鸟,有吃有喝,神情虽旺,但没有自由,所以“不善”。由此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庄子能够“游戏污渎之中”而自快,能够选择“终身不仕”了。内心快乐,是庄子所看重的生命状态。养生主要养的是精神,而不是身体。精神畅通、和谐、安逸,整个生命才是快乐的。
庄子认为,伤身害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情感上不通不顺。五情中的“哀乐”是最重要的情,是人的基本生活情态。庄子没有从生活中一般的喜怒哀乐去论说,因为这些是人自己很容易疏解的。庄子从死亡的角度去说,因为面对死亡,人往往难以控制极度的悲伤。庄子举“秦失吊老聃”之例来说明,为死亡而痛哭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违背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忽视了生死一体的大化流行,正确的做法是“安时而处顺”,节哀顺变,安天乐命。庄子本人就是这样做的。《至乐》篇中“鼓盆而歌”的故事就是一例,庄子对妻子的死未尝不“慨然”悲伤,但是之后便转向理性的思考,生死是怎么一回事呢?“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生死乃自然现象,不可违抗,悲伤留不住死者,而只会伤身害性,莫若顺其自然,这是养生的至高境界。这不是“无情”,而是不为情所累。如《德充符》篇所说:“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超越死亡带来的悲哀,才能养好“心”,这毫无疑问是养生中最重要的事。
4.安命
安命的思想在《养生主》中已有所体现。安命,是养生的重要环节,是达到逍遥的重要途径。庄子所说的“命”不是指必然性,而是指人生来如此的各种实际情况、血缘关系以及一生中遭遇的各种变故。出生时的贫富贵贱,是我们无法选择的,可以称为“命”。出生之后,尽管努力了仍改变不了的,也可称为“命”。《德充符》中假托仲尼讲了一段关于“命”的话:
哀公曰:“何谓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
庄子认为,生死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等等,这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运行在人身上的体现。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要经历这些,人需要面对这些变化,而未必能改变它。一般人会误解为这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事实上这是没有全面理解上面这段话。首先这话是孔子(仲尼)说的,而孔子是庄子使用“重言”方式借以反衬自己思想的一个人物而已。这里孔子所说的话不代表庄子的意思,庄子的意思在后面,“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即提倡使心灵和顺而安逸自得,随着万物保持和顺之气,心与外界感应而与时推移。这样就不会受生死存亡、穷达贫富的干扰了,也就是“安命”。因此,安命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种真正彻悟了的人生智慧,是让生命圆融必备的条件。
《人间世》中也有关于“命”的论述: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乐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庄子概括了人在世间要直接面对的两样东西:“命”与“义”。其表述的方法与上文一致,也是重言的方式。庄子先托孔子(仲尼)讲出一番人在世间的客观境遇,再谈如何对待这样的境遇。命与义,前者涉及与父母的关系,后者涉及与君王的关系。孔子主张对父母要孝,对君王要忠,这是面对人之在世的客观事实必须遵循的“大法”。最后,孔子剖析了人如何面对自己这个层面,那就是坦然面对自己必须做的事情,理解它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而不加入主观的情绪。事情不会因为你的喜怒哀乐而有丝毫改变,所以不如“安之若命”。庄子对待“命”既没有恐惧,也没有悲伤,只有坦然的心态。庄子认为,对父母是可以做到至孝的,对君王是可以做到至忠的,但如果自己尽全力了却没有做到,就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没有无奈的抱怨,也不消极沉沦,这是“德之至也”。德者,得也,安命是一种得之于道、顺之于天的自由境界。
人们最难以“安”的就是死亡的命运了,庄子认为对待死亡也应该安然接受,因为生命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来自尘土,归于尘土。除了我们熟知的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大宗师》中还描述了孟孙才“居丧不哀”的故事,对此,庄子仍然是托孔子讲自己的看法: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宜。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
庄子认为,从生到死是一种转化而已,生者不是绝对地生,死者也不是绝对地死,生死之间也不是隔着一堵墙,而是始终一体的。生的时候已经开始走向死亡,生与死不是两个时间点,而是共同构成一个生命过程。人无法知道死后化成了什么,因此不必要为死后的事情担惊受怕或悲伤哭泣。从生到死,有形体的改变而没有心神的损伤,有躯体的转化而没有精神的死亡,孟孙氏达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们无法确定此刻存在的我就一定是真实的,就如同梦到飞鸟游鱼,我们并不知道谈论它们的时候,我们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这是将生死视为浑然一体而非彼此对立的存在。如果能这样去想,也就能安于死亡了。
《大宗师》曰:“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生死是自然规律,不必让它扰乱心神。又曰:“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安命是为了“善生”,把有生的日子过好了,也就是善待死亡了,这才是对生命真正的关怀和严肃的对待。
5.真人
真人、真知,集中体现于《大宗师》篇。《大宗师》曰:“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庄子认为真人比真知更重要,所以,本书将“真人”作为庄子的一个概念提出。真人、真知,核心都在“真”字上,“真”是道家提出的重要价值。《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真,是一种品质,发自内在的真情实感去为人、做事,因此能感动人、感染人。真人,就是具有“真”这种品质的人。
《大宗师》曰:
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古之真人,其状义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也,张乎其虚而不华也;邴邴乎其似喜乎,崔乎其不得已乎,滀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謷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也,悗乎忘其言也。
真人就如同老子笔下的“婴儿”,天真纯朴、自然而然。其行为符合“天”(天然)而异于“人”(人为),也即《大宗师》所谓“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因此,真人也可以叫“天人”。《逍遥游》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真人如同至人、神人与圣人一样,都是庄子所推崇的人格形象,他们都做到了逍遥、齐物、养生与安命。
致关心学术作品的你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
angzhe
新浪微博:
人大出版社学术守望者读点好书很有必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