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版本 >> 获奖作品庄子形神学说对健康的启示
——从“贱物贵身、贱形贵神”思想出发
形神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庄子》书中形神关系的研究汗牛充栋。庄子重视内在、轻视外在是众所皆知的,但在庄子看来,何为“外”与何为“内”这一问题并不能简单解答为以心灵和精神为“内”,以身体和物事为“外”。正确理解《庄子》形神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对于考察其对后世的影响将大有裨益。
《庄子》当中体现的形神思想可以概括为“贱物贵身,贱形贵神”,在物和身、形和神这两组对应范畴的概念上,庄子以身、神为贵,以物、形为贱。庄子并不是一味地将内在和外在绝对对立起来,而是针对具体需要有所侧重地做具体分析,这是一种辩证的形神关系。
一、对《庄子》中“身”、“形”、“神”概念的解读
在《庄子》一书体现的形神学说中,“身”、“形”、“神”是其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石,脱离对这三者的准确解读便无法真正理解庄子的形神思想。对这三个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充分揭示出《庄子》形神学说的独特内涵具有基本的必要性。“贱物贵身,贱形贵神”中的“身”、“形”、“神”三者各有其独特意义,不能局限于字面理解,而应着眼于庄子哲学体系之大全局进行分析解读。
(一)“形”与“神”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显然是把“形”与“神”作为一对对应范畴的概念提出的。“形”指人的外在形体,“神”指人的内在精神。
《庄子》中直接使用“形”字之处较常见,而“神”则多委婉表述为“精”或“心”等。《达生》中涉及“形”和“精”的对举论述俯拾即是,如“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养形果不足以存生,则世奚足为哉!”、“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等。《德充符》中,庄子说:“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此处“貌”、“形”同义,可旁证“形”为外貌形体、本然之身之意。《齐物论》中的“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是用“心”与“形”相对,来表达“心”的精神之意和“形”的形体之意。《知北游》中则直接出现了“精神”一词,同样与“形”并列对举使用,“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道”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和最高范畴,此处,庄子认为“道”产生精神,精神产生形体,形体产生万物。二者为对应范畴的意义显而易见。《德充符》中“形”和“神”的用法也有类似之处,“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此处的“神”和“精”同义,与下文的“形”亦对举使用。可见,庄子已有意使用“形”、“神”的对应范畴概念来论述形神关系了。
(二)“物”与“身”
如果说,“形”是相对于“神”而言的,那么“身”则是相对于“物”而言的。所谓“物”,指的即是客观存在的外界事物,它们的本质是可知可感的。对“身”字的解读较为困难,因“身”与“形”之概念有重合之处却并不完全相同。“身”兼有两层含义。显然,其一是自然之身,即实实在在的、以肉体形式存在的人的躯体。然而,庄子所谓“身”的概念并不单纯指人的身体(“形”),而是兼有人的内心(“神”)之意。可以说,“身”可以是对“形”、“神”相结合之下的身心全体的表述,兼有身心合一、形神和谐的意思。
相对于单纯的“形身”,庄子显然更加强调后者。在《德充符》中,庄子说:“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因为好恶爱憎等情绪而损害自己的本性自足之身,要经常顺遂自然而不是人为刻意地增益生命。这里的“身”可理解为本性自足之身,兼有形神二义;而第二句话里的“生”指的是外在形体的长存。之所以说“内伤其身”,是因为所被“伤”的“身”相对于外在的“好恶”而言是内在性的。好恶爱憎等情绪或人为刻意地求取享乐长生(“益生”)等在庄子看来是向外求“物”,然而形神相合、身心兼备之“身”相对外物而言是内在自足、无需外求的。由此可见,“身”意兼形体和精神,它比“形”还要更高一个层次。
二、《庄子》形神学说的主要内容
对于形和神的关系问题,先秦诸子已有论及。如管子所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荀子提出:“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焉”,但二人并未明确提出形神问题,未曾对此展开有意识的、系统化的具体论述。
庄子是老子的后学,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在形神关系方面也不例外。但在庄子之前,道家创始人老子虽在谈及“长生久视”的养生之道时对形神关系有所涉及,然而仍未成体系化,老子本人也无建立形神学说的自觉意识。但不可否认的是,《庄子》中的形神学说并不完全是庄子本人的天才原创,而是基于对《老子》中未成体系的形神思想的正确把握和适当发挥得来的。庄子作为先秦时期第一个从哲学角度系统全面提出形神学说的哲学家,以其为代表的道家形神观真正在先秦以后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虽然《老子》中并无直接讨论形神关系之处,但《老子》强调按照“道”的要求去做,就能长生久视,这种长生久视自然是形体意义上的。《老子》所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老子》第五十九章)在这里,“治人”即“治国”,治理国家之意;而“事天”也就是“治身”,即养护身心,有养生之意;“啬”本意为爱惜保养,侧重在精神上厚藏深养,就是“长生久视之道”。林希逸注文说:“治国者如此,养生者亦如此,养生而能啬,则可以长生。”道家的养生着重于保养本心、蓄养本性、无为自然。老子这里所说的长生久视,非专指人自然生命的长生不死,其中兼有治国、养生两意。《老子》中这一治国、养生莫若“啬”的观点,成了后来道家形神学说的理论基础和核心,也为庄子所继承发展。
庄子同老子一样,从“道”的本体论出发,指出:“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庄子认为道是最根本的东西,精神从道产生,形体则从精神产生出来,可见精神先于形体,精神贵于形体。以此为基础,庄子明确提出重神轻形的形神观,发展出“贱物贵身、贱形贵神”的思想。
相比于老子着眼于社会问题,庄子更加关心人生自我问题。在庄子之前,诸子百家
庄子最早对提出“坐忘”,并做了论述。《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忘却自己的形体,抛弃自己的耳目聪明,摆脱形体和心神的束缚,与大道融通为一,这就叫“坐忘”。司马承祯在《信修第一》中解释为“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遗,故庄子云,同于大通”(《信修第一》)在这里,司马承祯认为“坐忘”就是无所不忘——在内忘自我有形之身,对外忘世间有形之物;不仅不自知有一身的存在,而且不知有宇宙万物的存在。如此忘掉一切相关事物,才能远离智思,“离形去知”,自然与大道相通。
在《收心第三》中,司马承祯认为“心”是“一身之主”,能“尽除心垢,开释神本”,那才叫做修道。以“心”为“身”的主人,“心”能掌控“身”,这和庄子的“贱形贵神”思想有相同意趣。庄子往往将神与形相提并举,侧重于谈二者的辩证关系,司马承祯则与此不同,转而单独强调“心”之重要性,并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收心离境”、“心不受外”、“心不逐外”等。这种对内在之“心”或“神”的强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道家学说在心性论上趋于自觉性和完善性。在司马承祯看来,“心”作为“一身之主”,它“静则生慧,动则成昏”,“心”作用的好坏就看人将它用得好与不好了,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心神被玷染正如庄子所说的心神被耳目聪明所束缚一样,需要通过“坐忘”来恢复本性、与道合一。
在《简事第四》中,司马承祯承认“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也正因为如此,为了避免事物不当或过分伤于智力形神,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总而言之,对事物所取的态度应是“简”。至于所谓的锦衣玉食、富贵权势不过是“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倘若孜孜以求,必定“自致亡败”。由此,司马承祯在处理道德与名位的关系上得出一个结论,“夫以名位比于道德,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这种贱名位富贵等外物、贵道德品质等内在精神的主张是完全契合于庄子“贱物贵身、贱形贵神”的思想的。
3.陈撄宁的“静功”学说
已故中国道教学会会长、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先生曾作《静功疗法问答》和《静功总论》,旨在通过“静功”以治疗神经衰弱等病症,成为道教治病养生方法中非常重要且普遍的一种。
他在《静功总论》中引《庄子·人间世》里颜回向孔子请教“心斋”工夫做法的事。陈撄宁用“静功”与“心斋”互格,对《人间世》中的“心斋”详细划分了五个由浅入深的阶段加以解说,其思想旨趣多有一脉相承之处。显然陈撄宁“静功”学说的提出直接受到了《庄子》的影响。
静功与气功的区别在于“静”之一字,而要得“静”的真义,就要求虚静无为,最终达到“忘我”之境。“静功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气的动作,若有意使它动作,就失了“静”字的真义。”在这里,陈撄宁强调修炼“静功”要做到“顺其自然”、不刻意,而这个要求直接是从《庄子》而来的。陈撄宁在解释“心斋”的最高境界——“虚”时讲道:“如果做工夫的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虚,反而不能虚了。……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心与神并不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对立物,修道之人在修炼功夫时所要做的是将二者合而为一,心神合一了注意力自然集中,而无需着意而为。此外,陈撄宁把静功疗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的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忘我”的境界实是脱胎于庄子,庄子始终强调不为形体所拘系,正是一种“忘我”。
“静功”“以治病为目的”、“病愈就是好,病不愈就是不好”,在于使患者不过分依赖于医生和药物而逐渐自愈。虽从古至今,道家、道教有着类似“静功”的修养方法,但陈撄宁首次把治病作为“静功”的目的来研究,无疑是对道家修身养生理念的新发展。但凡是由于本元亏损导致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静功”疗养来调理自愈。身体有了疾病,通过静功进行内在疗养,可以使身心共同获益,这正是庄子形神合一的要义。“静功即是帮助他消除障碍、恢复自己的本能,把原有的力量发挥出来,病就可望逐渐向愈。”老庄反对后天事物对本性本心的遮蔽,要求“涤除玄鉴”、彰明本性,这也正是陈撄宁在这里说的恢复本能,利用原有力量自愈。
(二)“贱物贵身,贱形贵神”对健康生活的启示
“人们常把健康比作1,事业、家庭、名誉、财富等就是1后面的0,人生的圆满全系于1的稳固。”健康问题和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息息相关,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近两年来健康生活等成为国家和群众的热门话题,以《庄子》思想中的形神观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对于健康生活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启示。
1.现今中国的健康问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每天忙忙碌碌、神色匆忙。由于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加上心理负担较大,各种各样的疾病便随之而来了。
日益凸显的肥胖问题已成为众多健康问题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卫计委的数据显示,中国人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均不断上升。从年到年,超重率从13%上升到30%,肥胖率从3%上升到12%。与此同时,中国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率也在快速增加,从年到年,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从4.5%上升到9.6%,肥胖率从2.1%上升到6.4%。肥胖不仅直接干扰患者正常的生活,还增加了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对于国民健康和身体素质是极大的隐患。
除此之外,“亚健康”问题日益引起重视。凡是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中,或是生活饮食习惯不良的人,都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耗损健康,从而出现身体免疫力减弱、体力不支、情绪不稳定、小病后难以自愈等问题。“亚健康”显然不是健康,长此以往对人的身心健康将造成巨大伤害,应及时发现,主动加以调理改善。
2.庄子智慧对身心修养、健康生活的益处
生命存在总是面临着各种危机和挑战,但人类可以预防危机的加剧和冲突的升级。“在这方面,道教所建立的生命伦理也有不可忽略的意义”,可以为我们积极采取措施,面对危机和挑战提供借鉴。庄子形神学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敬畏自然、关爱生命的古老生存智慧,虽然不能为解决现代人面临的健康问题提供直接的解决方案,但对于纠正现代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对于进行身心修养和保持健康生活,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庄子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对于人保持身心健康有发人深省的意义。
道家敬畏自然的基本精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天道作为万事万物的生命本源,本身具有“善”和“德”,这种“善”和“德”是宇宙间最永恒的真、最崇高的善和最纯粹的美,构成了人类追求的最高生存价值。基于此种敬畏自然的生存智慧,庄子要求承认自然万物的生命意义和内在价值,反对人类的“有为”僭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知北游》)天道赋予了人生存的可能性,反之,人唯有顺物而自然、无为而自化,方能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从而回归生命的本原。
当今社会的许多健康问题来源于人类自以为是地企图将自然万物纳入自身的发展模式中,用非自然的方式统治自然界,因此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出于经济目的过度人为砍伐导致森林锐减,从而使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呼吸道疾病多发;不科学的工农业生产活动破坏水土平衡,从而使水旱灾害时有发生,对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都是很大的隐患;……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自然天道的生命本性,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从根本上说,人类唯有改变现有的生存态度和发展模式,才能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应帝王》中“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的悲剧不应发生在当今社会。当今人类面对健康问题呼吁尊重自然、关爱自然,改变急功近利、唯我独尊的心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以说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2)庄子精神自由的生活智慧,对于人立身处世有道德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庄子哲学的重点是精神自由的问题,是摆脱精神束缚和心灵痛苦的问题,对个人日常生活和立身处世有着启发意义。
在庄子的寓言中,子产作为执政者,非常看重贵贱尊卑之别,沉迷于等级和名分之中。而庄子是非常反对这一点的,他认为身份和等级是与人无关的东西,不能放在比人本身还重要的位置上,所谓“故势为天子,未必贵也;穷为匹夫,未为贱也。贵贱之分,在行之美丑”(《盗跖》)。对此,子产和申屠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申屠嘉接受了形体的不足和身份的卑贱,他安之若素,真正在意的是内在精神世界,他的精神是自由的而心灵是快乐的。这是庄子在警醒世俗之人勿执着于外在的贵贱得失,重要的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bb/2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