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通过庄子,看古代文人的论辩艺术

发布时间:2025/6/27 14:15:22   点击数:
庄子何许人也?庄子,名周,字子休,汉族蒙人,是战国中期哲学家,也是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子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先秦七子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庄子文学成就突出,离不开他的论辩艺术。而《庄子》作为庄周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说理文的代表。庄子的论辩艺术,在他的著作《庄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庄子卮言、重言、寓言的大量使用庄子著述大量使用卮言、重言、寓言,尤其以寓言居多。庄子在《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在《庄子·杂篇·天下》中,庄子曾言“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道出了“三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卮言”是诗性时代思维方式的反映,“卮言”的不为言而言,不为文而文的艺术构成及其运用,体现了《庄子》的语言理想。“卮言”的意义,在于它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与“寓言”的文学性意义、“重言”的历史性意义不同,它更具有哲学认识论的意义。然庄周并非随意说些无意味的话,因为真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所以通过寓言而比喻之。庄子与友人论道庄周喜欢以他事而表达某种思想,是因为与其直接向世人讲道理,不如寄言他事而易被人相信,与其直言自己的思想,不如寄于他人之言,而更有效果。庄周还认为真理存在于超越言语之处,故他以“重言为真”。庄子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拘泥于是非,与世俗相处。《庄子·外篇·马蹄》中的形象《庄子·外篇·马蹄》运用寓言和重言,通篇言马,却又处处体现为天道无为的思想,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假慈、假仁,假意等大伪。“及至圣人,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辟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当世社会的纷争动乱都源于所谓圣人的治,“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庄子主张摒弃仁义和礼乐,取消一切束缚和羁绊,让社会和事物都回到它的自然和本性上去,但他并没有直接言明,而是通过以伯乐善治马和陶、匠善治埴、木为例,自然引出自己的思想,为下文指出“圣人之过”做铺垫。诸如此类,在《齐物论》中也有体现。《齐物论》中开篇先写子綦和子游的对话,引出庄子的观点“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最后通过本影和半影的比较,指出“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周梦蝶由此可见,庄子把他的思想和情感贯注在行文之中,把卮言、重言和寓言连接在一起,而寓言是庄子最喜爱的表现方式,他的许多文章,都是大幅度地使用寓言,最后烘托出所要言明的道理。“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奇特想象除了“三言”,庄子在论辩中还喜欢运用奇特的想象,正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在《德充符》中,庄子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应该反映宇宙万物的本原观念和一体性观念,即忘形与忘情,物我俱化、宠辱不惊。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如“鲁有兀者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孔子为王骀所折服,且称赞他“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肎以物为事乎。”“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申徒嘉的一番话使子产感到羞愧。正是大胆怪诞的想象,让庄子的哲学思想得到理解。《逍遥游》中的鲲鹏而我们熟悉《逍遥游》,那“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对鲲鹏的想象说明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庄子从“道”的角度看待万物等齐一体,物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就说明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毕生追求“无所待”的精神境界,也就是自由逍遥。庄子的逍遥境界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正是庄子丰富的寓言和大胆的想象,造就了他形象诙诡的论辩风格。在《惠子相梁》这则故事中,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表明自己鄙弃功名利禄的立场和志趣,讽刺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可见庄子论辩的形象。又如《杂篇·盗跖》中,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一反传统义利观,认为所谓的孝、悌、仁、义、忠、信、贞、廉等等,都是人道毁弃,而人为标榜出来的东西,“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庄子·杂篇·渔父》写了孔子见到渔父以及和渔父对话的全过程,通过“渔父“对孔子的批评,指斥儒家的思想,并借此阐述了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盗跖》《渔夫》等文章都体现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之处,也可见庄子论辩的诙诡。《盗跖》形象另外,庄子论辩的语言富有诗意,汪洋恣肆,生动泼辣,节奏鲜明。“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句句相接,倡导“无为”“天道”。《庄子·外篇·至乐》开篇便抛出几问:“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最后亦以“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作结。音韵和谐,富于诗意。《秋水》中庄子与惠子同游,两人的对话诙谐泼辣,庄子最后回答惠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可见庄子论辩思路清晰,语言艺术炉火纯青,令人折服。总而言之,庄子的论辩艺术玄远高深,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他的论辩艺术很好地宣扬了道家思想“无为、道德”,老庄哲学更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鲁迅曾称赞庄子“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金圣叹认定《庄子》为“天下奇书。”而庄子和著作《庄子》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都给予了中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83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