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通过庄子内七篇浅谈对于道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中的“一”在《说文解字》中是第一个部首--“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这是许慎对于“一”的解释。许慎人认为“一”是宇宙本体,天地万物都是从“一”开始的。一,即是世间万物的道。那么,要理解“天人合一”,要理解“一”,就应该理解“道”,理解“道”发展而来的学派。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庄子,通过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等七篇内容来理解“天人合一”以及“道”就是本篇文章的主旨内容。
一、逍遥游第一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逍遥游》的核心思想,庄子认为所谓的“逍遥”就是顺应万物的本性,遵守天与地的法则,不论是宋荣子的不论诽誉还是列子的御风而行都未能达到庄子所想的“逍遥”。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民众能够做到不论诽誉或是御风而行,已经是超脱于世人了。以我本人的看法,我认为不论诽誉就是达到了一种无外物的境界,不受外物的影响,转而向自己的内在本源进行探索,这也是现在处于嘈杂社会的我们需要安静下来去达到的境界。御风而行则是另外一种境界,我的理解是不再与外在环境做斗争,知晓如何能够顺势而行,很好的在时势中生存。这两种境界我不认为是与庄子的“逍遥”相违背的,相反是为“逍遥”做准备的前两个阶段,先成为宋荣子,再成为列子,最后才能成为庄子。
二、齐物论第二
“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是我读《齐物论》的所得。道说出来就不再是道,太过仁义反而失了仁义,任何举措超出一定限度都会与之相悖,这是一种由世人所推崇的品性而生出的警惕之心,提醒着我们透过仁义、勇智的表面,看见更深的真宰之理,这是我从中获得的对道的解释,其中并没有能够表达道的语言,但是又告诉了我们万物都有各自的道,不应对不同的物产生不同的喜恶,透过外表观其本质,就会发现其实万物一物,此谓齐物。
三、养生主第三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这是《养生主》教会我的一种全新的对知识的看法,从前绝对不会有人跟我说,接受知识是一件对身、心有损害的事情,毕竟很多人毕生的追求就是学问和知识,很少会有人能够思虑到过多的知识与人体的负荷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有人觉得随着知识累积量的增加,而给人本身带来的思考上的矛盾和挣扎会对精力产生巨大的损耗。这当然不是在规劝人们不要学习,只是到此,我真正领悟到了道家与儒家在本质上不同。儒家教导的是怎样做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它教会我们区分好与坏,区分利与弊,让我们知道什么选择是应该做的,但是当对利与弊有了区分之后,欲望与喜恶也就相伴而来。道家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逐利不是目的,避害才是核心。不求极致,不为善,不为恶,此谓养生。
四、人间世第四
“无用之用,堪为大用。”是《人间世》主要阐述的思想,世人对于人和物品总是追求其作用,以此让他实现价值,对于无用之物则弃之不顾。而成为无用之人也从来不会在大部分人的考虑范围之内,甚至很多人会因终生无用而感到羞耻。但是庄子的思考结合近期疫情的种种情况,反而让我对于“无用之用”有了深刻的理解。上海,作为一个超一线城市,有着两千五百万左右的人口,是中国最大的经济、外贸、航空城市,但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逃离它,是绝大多数居住在上海的非本地人甚至本地人由衷想要实现的。对于此次上海处理疫情的方案或者措施在这不参与议论,但是回到我远在一千七百公里外的家乡,这一愿望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在此之前我相信很多人对于未来的规划都是尽力留在上海这样一个充满梦想和机会的地方,可是,在经历了这次疫情以后,或许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当以后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以及家人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安然的生活更或者是平安的活着。冷静的思考过这个问题之后“无用之用”在我心里的答案也浮现出来,上海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城市,却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庇护”。无利,无名,无长,此谓无用,无害,无祸,无灾,此谓无用之用。
五、德充符第五
“德充于中而符应于外”是张默生先生在《庄子新释》中对德充符这一题目的解释,既形体内里有德行,就会反应在外在,这里的外在绝对不代表外表或者外貌,而更有可能是一种与人相处时传递的形象。同时“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也是《德充符》一文中的总结句,这教会了我们,无形的德与有形的德。在阅读此篇文章之前,对有形的德我们总是能看到、有了解,但是不显于形的德却未必能察觉到。而这种徳正是我们需要用心去领悟的,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徳行不显于形的人,学会了察觉别人不显于形的德,才能对“道”有更深的了解,这与《齐物论》中的“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有相同的意思,有时候无形的德,不昭的道反而比有形的、不明的德与道更加通透。
六、大宗师第六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和“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是《大宗师》中对于“道”比较明朗的解释,同时“与天为徒”和“与人为徒”也告诉我们,做到“天人合一”之后,领悟“道”的真宰之后,也依然可以很好的与天相处、与人相处,这两者并不是割裂的,“一”与“不一”的内里也都蕴含着对方的寓理。“道”也并不是一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它自然而然存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说出了道的所在。万物不可脱离“道”而单独存在,“人”不可违背“天”而生存,“天人合一”初次听见会给人一种好像离自身非常遥远的样子,但其实不论是多么不理解“天人合一”不知“道”为何物的人,内里总是有“道”,总是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之中,因为世间万物都不可独立于“道”而存在,而《大宗师》所描述的真人,并不只是内里有“道”之人,而是能够察觉到自身本源所在,能够触到万事万物中“道”之所在的人。闻道、观道、解道、传道者,此谓大宗师。
七、应帝王第七
“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这是《应帝王》中内圣外王的境界,也把“无为而治”的思想诠释地非常到位,“无为而治”并不就代表什么都不做,不管理、不教导,而是要先管理自身、疏导自我,以己悟人,看似无为,却能潜移默化的让世人改变。同时,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君主不能全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这样治国将会从一人决定变成开放决定,不再完全具有君主的思想色彩,以无为治有为,这样的人,才应为帝王。
万物以“天人合一”的形态存在于世间,求得“天人合一”并不是寻“道”的目标,察得、悟得“天人合一”才是寻“道”的方向。处世以逍遥,待物以齐物,无偏以养生,无用以为用,无形以充德,寻道以宗师,无为以治世。这七篇内容让我能够用全新的思维看待世界,更从容的处世,更平淡的生活,特别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令人窒息、浮躁、焦虑的隔离环境中,我能够从中获取宁静和自由。
对《庄子》和道家感兴趣的小伙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