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家创始人老子是圣人吗
老子是圣人吗?老子不是圣人,是神人、真人。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是圣人,老子也曾自比为圣人,他在《道德经》中曰,“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意思是,世上了解我的人甚少,以我为法则的人就难能可贵,所以这就像圣人穿粗布衣服而怀揣美玉一样。在此,老子以圣人自比,是无奈的感叹,而不是自称圣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二者学派不同却有着师生关系。《史记》《礼记》《庄子》《韩诗外传》等古籍记载,孔子曾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或“问礼于老子”、或“师事老聃”、或“学乎老聃”的历史事实,据此而言,老子也算是孔子的老师。孔子被当时人称赞为“天纵之圣”,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而老子作为孔子的老师怎么就不是圣人了呢?
回答这个问题,先从“圣”字说起。“圣”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人、从口、从耳,下面像一个人,本义近于聪,指听觉敏锐。《说文解字》曰:“圣者,通也。”《孔颖达疏》曰:“圣是智之上,通之大也。”也就是说,“圣”智慧最高,无所不通,由是也引申为圣人。
那么什么是圣人呢?《大戴礼记》记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对此解释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意思是,所谓圣人,明智通达懂得正确道理,而且应变无穷,并能测定万物的情性与根本。
按照这个标准,孔子是不是圣人呢?孔子本人对此作了回答,《列子·仲尼篇》记载,商太宰见孔子问道:“丘圣者欤?”意思是,孔丘,你是圣人吗?
孔子回答道:“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意思是,圣人?我怎么敢担当这个尊贵的称号呢?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也算是博学多识的人了吧!这个回答让人感觉,当年的孔子也是够谦虚的,没有认为自己是圣人。他还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意思是,如果说到圣与仁,我岂敢担当这样的名号。在当时就有人称孔子圣且仁者,所以孔子为此谦辞。
孔子谦辞自己不是圣人,他眼中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呢?《孔子家语?五议》记载,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意思是,所谓圣人,他的品德必须符合天地之道,且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之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之法则,按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百姓不知道他的德行,见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近前。这样的人就是圣人啊!孔子说的这段话,对“圣人”一词的真实意涵做出了最详尽,最贴切地解释。
圣人在中国人的眼里尤其是在儒生看来是至高无上的,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按照“圣人”一词的儒学观点,中国古典中记载的、著名的、比较受认可的圣人主要有: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蚩尤、少昊、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皋陶、虞舜、夏禹、伊尹、傅说、商汤、伯夷、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柳下惠、孔子,在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严格意义上公认的圣人了,不过,有许多专业领域的精英被后人尊称为“某圣”,例如酒圣杜康、书圣王羲之、诗圣杜甫、词圣苏轼等等,但这些世俗之圣都与“圣人”的本意无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孔子老师,那么他眼中的圣人又是什么样呢?老子关于圣人之说比较多,有学者统计,在五千言的《老子》中“圣人”一词出现了三十一次,现摘要如下:
《老子·十二章》曰:“圣人为腹不为目。”含义是,圣人只满足基本需求,不追求奢侈需求。
《老子·二十六章》曰:“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是,圣人整天远行离不开辎重之车,虽然有华丽的生活,却安居泰然。
《老子·二十九章》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意思是,圣人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想法和追求。
《老子·四十九章》曰:“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
《老子·六十四章》曰:“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意思是,圣人没有贪欲,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财物。
《老子·八十一章》曰:“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大意是,圣人不积藏财物,反而把财物赠送他人,给予他人的越多,在精神上获得的满足就越多。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在老子心目中,圣人为体道之人,是最高的道德标准的化身,不过,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过于理想化,具有超现实性,缺乏可操作性。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圣人,那么老子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圣人呢?从史料上看,老子也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孔子曾经多次“问礼于老子”,他是如何评价他的老师的呢?《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曰,“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意思是,我今天见到的老子,他大概就是龙吧!由此,“犹龙”也就成为了老子的代称,这也反映出,孔子对老子的敬仰和推崇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上古时代的图腾,相传黄帝,炎帝,尧帝都为龙所生。孔子誉老子为龙,是取龙所具有的超然高洁、不沾世氛、神变能通之特点,是神奇非凡的人,犹若神仙。
《孟子·尽心下》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意思是,大而能化育万物便是圣人,圣人达到神妙不可测的境界就是神人。在孔子看来,老子的境界神妙而不可测,如同神龙,因此,我们以将老子称为神人,并不违背孔子之本意。
老子和庄子并称老庄,《庄子》记载,庄子评价老子曰,“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意思是,关尹和老聃,可真相是古代的博大真人啊!庄子又说,“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
意思是,古代的真人,不恃众凌寡,不自恃成功,不妄自尊大,像这样的人,他错过时机不后悔,赶上机遇不自得。庄子还说,“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意思是,那些同一的东西与自然同类,哪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庄子学说中的真人是知天知人,与自然合一的人,是纯粹精神的象征,也是自然之道具体化的表现。在道家文化里,真人是真正得道者亦称神人。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子为什么不在古典中记载的圣人名单中,这是由道家文化所决定的,原因在于老子本人,老子一向推崇“绝圣弃智”和“绝仁弃义”,如果把老子尊为圣人,反而有违老子思想之初衷。
老子作为德道文化的创立者,而不被尊为圣人,除尊称真人,神人之外,还被尊称为什么呢?道家和道教对应儒家之圣人是另一番境界,即悟道者超脱尘世繁扰的境界,因此,老子另有他可担当的尊称,列举如下:
一、东汉时期,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深谙老子之思想,没有把老子尊为圣人,而是奉老子为道祖,称其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意思是,至高无上、先于天地、超脱生死的至尊神灵。
二、东汉延熹八年(年),汉桓帝派中常侍左倌前往苦县老子祠祭祀,开历代帝王崇祀老子之先河。
三、唐朝乾封元年(年)二月,唐高宗亲自前往亳州祭祀老子,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将老子的封号升格为皇王。
四、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唐玄宗追封尊老子为“大圣祖玄元皇帝”,位在孔子之上。
五、北宋建国,老子仍然受到尊崇。大中祥符七年(年)正月,宋真宗前往老子故里谒太清官,追封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
六、宋徽宗信也奉道教,在政和七年(年)四月封老子为“教主道君皇帝”。
老子被唐宋两朝数位君主加封为皇帝,可谓是旷古独有。
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