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哲学简述

发布时间:2025/6/2 11:55:22   点击数:

在自然界中,人类是弱小的。弱小的人类,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战胜自然。团结在一起的人,从一个家,到几十个家组合成的部落,再由部落发展到国家,终于成了现在科学说的社会人。

在原始社会,一个人如果落单了,那是很危险的。可是,最早大概是在商朝,有些人厌恶了人类社会的尔虞我诈,还有些人被别人欺负得无路可走,于是主动想要脱离社会,独自一人到自然界中去生活。

后世把这种人称为隐者。

《封神演义》中,闻太师攻打西岐,途径黄花山时曾感叹:若天下无事,老夫于此处扎一茅庐,手捧一卷《黄庭》,早晚诵读,岂不美哉!这就说明,闻太师也有归隐之意。当然,《封神演义》是神话小说,这个故事不足为证。但作者这么描述,大概也有其根据。但《黄庭经》是战国时期的经书,商朝的闻太师是不会知道的,这一点则必然是作者穿凿附会的。所以这里只说,隐者大约最早出现在商朝末年,但并没有太多可靠的证据。

但在春秋时期,隐者已经很普遍了。《论语》中出现了大量隐者的形象,比喻长沮桀溺等。这些隐者,大部分都是厌倦了世间生活,甘愿脱离人类社会,独自到世外去隐居的人。

道家学说,起源于这些隐者。

起初,这些隐者只是单纯想要离开人类社会,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没有想过要去建立什么学说,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但是,缺少理论根据的生活,远离人群的生活,有些时候还是会给自己带来不便。积极努力的人会说他们是失败者;他们的子孙会觉得自己和别人格格不入。毕竟,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反常态的。

随后,一些隐者开始为自己的生活寻找理论根据。

最初提出这种理论根据的是杨子。杨子最著名的理论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就是说:把掉我腿上的一根毛而对天下有利,我也不会做。后世有人说这是自私,其实不然。杨子是想说:每一个人都管好自己,每一个人都不需要别人去帮助,所有的人都不用为别人付出,这样,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他的根本意思是:我们隐者,不向社会索取,也不去做贡献,管好自己就行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我们这样,那么世界上就不需要负重而行的英雄。

这是隐者给自己寻找的第一个理论根据。他们大概是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太久了,天天观察那些花鸟树木鱼虫,觉得花鸟树木没有得到同类的帮助,不是一样生活得很好吗?人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呢?这也可以说是最初的自然主义。

杨子是道家学说的第一代,随后的老子比杨子更高明。

老子不仅看到了花鸟鱼虫可以自己生活,同时还看到了自然运行的规律。他认为万事万物的生成,有一个总的原理,这个总原理就是道。道即变化莫测的宇宙本源。在哲学中,对宇宙本源的研究,叫作本体论。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宇宙本体论的人。老子不仅看到了万事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同时还看到了一些不变的规则。他主张:人应该依照自然规律而生活。

老子提出了“道论”,是道家哲学真正的创始人。

随后的庄子,不仅吸收了老子的理论,同时也吸收了他的朋友惠施的理论,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宇宙本身是一个大一统的整体,即惠施所谓的“大一”。同时,惠施也提出了“小一”。所谓小一,是指组合成万物的最小分子。用后世哲学家的理论来说,惠施说的小一,大约等于张载说的气。

因为有了小一的理论,庄子进一步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你是我,我是你,彼此之间并没有分别。亦可说,你在你的世界里有一个是非对错,我在我的世界里有一个是非对错。此即是齐物论。

每一物体,只是禀受不同的气性,而有了不同的特性。每一物体,在自己的环境中尽量的发挥自己的特性,就是庄子所谓尽性。尽自己之性就是逍遥。所以他在老子的基础上,进一步说:只要遵循自然禀受的特性,依照自然规律而生活,就可以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从道家哲学发展的整体来看,到了庄子这里,道家形而上学的理论已经很完备了,所以庄子更多的强调一种生活状态,即逍遥自在的状态。

其实,隐者想要的就是逍遥自在的生活状态。但是他们的逍遥自在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是受世人诟病的。而经过杨子、老子不断的理论论证之后,到了庄子这里,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解释清楚了。所以庄子是真正的明白了自由自在的意义,因此而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人说,庄子是失败者。其实不然。正如《逍遥游》里面说的,大鹏和小鸟,是不同的两种物,他们有不同的特性。大鹏可以高飞,小鸟只能振翅而飞,小鸟并不明白大鹏,大鹏也不一定明白小鸟。他们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己的本性。也就是说,庄子的本性就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性情中人。你非要他去积极进取,那是违背了他的本性。所以我们不能说庄子是失败者,只能说庄子是一个率性而为的人。

但现代很多人并不赞成这种说法,他们似乎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有一种积极努力的心态。对于那些没有积极心态的人,他们则认为是烂泥扶不上墙。可是我们要知道,烂泥本来就不是砌墙的泥,要砌墙,你得用水泥。烂泥或许更适合种花。非要用烂泥砌墙,那不是烂泥的错,而是砌墙人的错。

总之,到了庄子这里,道家从形而上的理论到形而下的生活方法,都已经很完备了。也可以说,庄子是道家哲学的巅峰人物。

庄子以后,道家哲学虽然还有发展,但始终没有超过庄子的。唐宋以后,道家思想成了失败者的退路,他们只是在社会上没有了进取之路,才勉强用道家思想掩盖自己的失败,说自己本就无意功名。这种人的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发展道家哲学思想,反而让道家思想退到消极虚无的境地。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道家思想是消极的,就是因为有了这些人错误地引导。

这个世界上的每一种思想,都只适合于一部分有着某些特性的人。一个人本性是积极进取的,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道家思想;一个人本性是自由散漫的,他也很难理解儒家那些刻苦努力的人的行为。因此,说道家消极,儒家积极,似乎只是一种人为的判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76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