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家说的有与无有何内涵

发布时间:2025/4/20 10:39:35   点击数:
公益慈善北京中科在行动 https://m.39.net/disease/a_5972953.html
“有”与“无”是道家典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话题,阐述的是道家学派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思考。这也是道家典籍中,经常出现的热门话题。这里的“有”指“实有”,是事物现实存在的意思,“无”指“虚无”,是事物现实不存在。有与无的分别,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哲学中唯物论和唯心论但又有所区别。最早提到“有无”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四十章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跟现代科学现代科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宇宙诞生之前,是一片虚无,这就是“无”,一场爆炸之后产生了物质,这就是“有”,物质构成了原始宇宙,宇宙又进一步演化,所以有了“万物”。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阐述了一个思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虚无产生了宇宙(天地),有了物质(实有)成为万物的母体。老子这时候的“有无”虽然有比较多的联系,但宇宙的产生和万物的起源还可以区分开来,之所以会有后世那么明显的联系出现,都要归功于庄子。庄子的思想中,有很重要的一条——齐物,对“有无”的思考也不例外。所以在《庄子·天地》一篇中有言:泰初有无,无有无名。这种关于“有无”思考,更明显的是表现在《庄子·齐物论》中,《齐物论》中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也者,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这段论述,进一步加深了道家思想中,对“有无”的思考,但是不可避免会变得艰深,显得玄奥,所以在当时的社会动荡的环境下,贵族阶层追求的的富国强民的学问,而且恨不得拿起来就用,平民阶层朝不保夕,自然也没心情去理解这些学问。所以这就导致了,这种“有无”的学问,在当时引起的反响不大。到了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加上佛教开始兴盛,部分人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开始醉心于清谈玄学,老庄的学说才重新绽放出光芒。插一段话,同样是社会动荡,为什么先秦时期的人不选择老庄哲学,到了魏晋时期却要选择老庄哲学呢?先来看贵族的对此,先秦时期的贵族,跟国家统治者有血缘关系,战争中胜利的国家势必容不下这些人,而魏晋时期的既得利益集团是世家大族,跟统治者之间没有血缘联系,相反新统治者还要靠他们来稳定局势,既然王朝更替,对这些世家大族影响不大,惰性使然,他们选择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也可以理解了。还有平民,先秦时期大多是官办教育,平民认识自己名字都很少,怎么可能读书思考呢?而魏晋时期,教育开始向民间转移,平民中读书识字的人大大增加,这些人现实中眼见朝廷腐败,就选择逃避现实,在玄理中寻找心灵的满足。就这样,在平民和贵族共同发力下,清谈玄学兴盛。其中衍生出来两个流派——“崇无”和“贵有”。“崇无”派,以王弼为首,主张“以无为本”;“贵有”派,裴頠是带头人,该流派的主张“以有为本”。其实“有无”之辨有些类似于西方哲学中的唯物论和唯心论分别,但不同的是唯物唯心对立,而道家说的有和无是对立更是统一,“有”是从“无”当中衍生出来的,两者之间存着在无法割裂的关系,但“有”“无”又不能划等号,所以道家讲究的“有”“无”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64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