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德经中的世界真相用老子的思维,找到隐藏
我时常会做出一个假设,如果这个宇宙真的有意识,或者说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造物主。那么他最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站在个人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或许显得有些空泛。但如果我们把自身的角色看作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刚才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是不是就变成了我们自己在亲身经历的一切呢?
因为我们的存在,本就是这个宇宙在走向最终目的时所经历的某一个过程。而这是否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自己的人生当中,找到宇宙和大道的本质呢?
我们今天要聊的主题就是,如何从人生中寻求大道。
作为道家学派传承者的庄子,曾经在奇物论中提到过这样一种境界:
万物与我齐一,天地与我并生。
而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则更为直接,他直接告诉我们,人与万物都是由道所生,本来就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我们从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当中,都可以感知到大道的存在,甚至可以直接观测到大道的本质,包括我们的人生亦是如此!
佛家讲究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那么站在这样的角度,一个人的一生,似乎也就对应着一片大千世界的城住坏空。亦或者说,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无形的世界!
从现实进入大道说到人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活?
到底是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把人生活成一个以我为主的小世界,还是应该尽量契合别人的观念,活成一个让大家觉得舒服的人?
在一开始我们都会选择第一种,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把一切打造成设想中的样子。可后来却发现,很多事情总是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比如我们越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却反而变得越发糟糕,我们越是想要说服一个人,对方的反抗就会变得越发激烈。面对这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
于是我们开始听取别人的意见,希望能够和身边的人达成共识,从而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却又总是会因为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放弃了自己原本正确的道路。
所以渐渐的,我们开始陷入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这看似无解的人生。
然而对于这些问题和困扰,多年前的老子,却非常坦率的告诉我们,你之所以会面临这样的处境,完全是因为不懂得天道的规则!
如果你了解了天道是如何运作的,那么你的人生当中自然就不会再有任何困惑和迷茫。
天道的规则天道的规则到底是什么?这个世界到底是如何运作的?
对于这两个问题,老子给出的回答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谓天地不仁,就是指在天地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东西具有着特殊的价值。
人们眼中的珠玉,和路边的野草,对大道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天地并不对万物当中的某一个单独施于仁慈,大道的运行也不会单独侧重于某个方向。
如果只是这样的解释,可能显得有些过于空泛,那么我们就从一个实际的例子当中,来了解这句话的内涵。
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保护阿拉斯加州的白尾鹿,正式颁布了一条法令,悬赏猎人捕杀森林中的狼群。然而,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决定反而让他想要保护的鹿群,遭受了灭顶之灾。
由于失去天敌的制约,鹿群的数量开始骤增,在数十万头白尾鹿的啃食之下,森林的植被面积迅速缩减。
在自身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的同时,鹿群当中又爆发了大规模的瘟疫,结果导致白尾鹿一度濒临灭绝。
后来无奈之下,只能从外地引进狼群,最终才挽回了生态的平衡。在这件事情当中,对于鹿群来说,罗斯福总统无疑是仁慈的,但是他的仁慈却差点让鹿群灭绝。
所以说天地不是不仁,而是不能去仁,就像父母对待子女不是不爱,而是不能偏爱。
毕竟世间万物都有与之相对立的一面,偏向这一面,另一面就会遭受损害,而另一面的损伤又会反过来作用到这一面。
这就是古代易学中所讲的:阴阳相生,互根互用。
所以说圣人不仁,其实也同样是在强调不能偏向某一个方面,或者说圣人的道,其实就是在效仿上天的道。
天地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则对百姓一视同仁。而圣人在对百姓一视同仁的同时,其实也就包含了对万物的一视同仁。
毕竟我们所在的环境,是宇宙当中的一部分,所以说天地之道与圣人之道,本质上都是同一种理念。
那么圣人究竟是如何效法天道的呢?
我们可以参考古代的两个官职:
其中第一个官职叫做虞,负责掌管天下水域。
另一个叫做衡,负责看守天下山脉。
他们存在的作用就是约束百姓,只能在规定的时间打渔和狩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资源被过度开发,而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但是遭到限制的百姓,却常常因此而感到不满,指责朝廷为政不仁,阻碍他们的生计。
但如果朝廷真的不管又会怎样呢?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美国阿拉斯加州的那一群白尾鹿,结局显而易见。
如果彻底放开禁令,必然会出现一些急功近利之人,冒着生态资源被破坏的风险,竭泽而渔,焚林而猎。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大家都没饭吃。所以为政者有时候必须不仁,只有不仁,才能实现真正的仁。
比如年外交部长陈毅说过,我们就算当了裤子也要造原子弹,结果却被金庸在明报上发表文章反驳,说这是置老百姓的利益于不顾。
但事实上,光有利益却没有保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才是更大的祸患,曾经的南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年南非人均收入突破美元,一举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不仅在当时的非洲成了领头羊,而且还差点成为联合国的第六大常任理事国。
然而最终却因为没能及时研制出核武器,缺乏足够的威慑力,于是在英美苏等大国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困中,只能被迫选择妥协,实行了不公平的自由贸易。
这一结果直接导致南非从一个先进的发达国家,变成了充满黑暗和混乱的犯罪国度,其混乱程度堪比东南亚的金三角地区。
如果按照金庸所说的那样去做,我们也许就是第二个南非。
所以当政者偏爱人民,实则才是最大的不仁,只有不偏向社会上的任何一个方面,才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达到这个境界,就算了解了天道的秘密。
天道与人生此时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自己的人生上,重新思考一下有关于两者之间的问题。
也就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才能体会到圣人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了解天道是如何运转的?
答案就藏在老子接下来的这句话里: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天道的规则就作用在天地万物之间,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并非不存在,而是只有在变化中才能体现出来。就像风箱里的空气,只要一动,你就能够感知到它的存在。
而世间万物又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所以大道的规则也在时刻发挥着作用。
然而万物虽然在发展变化,可大道的规则却亘古不变。或者说天道的本质,就是如何在变化中保持不变。
因此老子又告诉我们: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一件事情讨论的太多,反而会没有答案,认准一个方向去做,在过程中答案自然会出现。
比如有很多政令的推行,在一开始也许并不被人们所理解,知道过去很长时间以后,人们才发现这些政令给自己带来的好处。
但如果决策者受困于这些七嘴八舌的议论,那么很多事情也就没办法开展下去了。
这是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圣人的认知,让不具备圣人认知的人去做圣人的决策,就好比让一个三岁的孩子,去做成年人应该做的工作,这显然并不符合自然的规则。
而我们在现实中也是一样,别人没有经历过你所经历的事情,也不在你所处的环境,又怎么能够代替你做出正确的决策呢?
圣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众人的先知,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变化中,找到了一个不变的方向。
而我们也要在自己人生的变化中,找到一个不变的方向,因为大道的秘密,就在变与不变之间。
其中变化的是世间万物的形态,而不变的则是世界运转的规则,也是每一个人最终的心之所向。当内心的方向,能够穿透人生中的万千变化,那么也就能够看到世界的轴心所在。
结尾现在回过头来再聊一聊开头的问题,如果说这个宇宙有自己的意识,那么我想他的最终目的,应该就是想要找到一种,能够在任何变化当中,都始终保持不变的存在形态。
或者说,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是这样一种形态。这种形态,也许就是,科学家们所追求的大统一模型。
而这种所谓的大统一模型,或许并不仅仅适用于单纯的物质层面,当我们在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也可以尝试着把它带入其中。
无论你是在打造自己的世界,还是在契合别人的观念,只要能够在万千变化的冲击之下,保持着自己的平稳与从容。
那么便触及了大道的本质,成为了自己人生的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