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经合一解说第八十章鸡狗之声相闻

发布时间:2025/3/27 12:29:06   点击数: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1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

圣人老子虽然一开始不想留下这五千真言,但是因为函谷关关令尹喜再三启请,慈悲后世子孙,所以才写下这五千真言。《道德经》写到这里,快到结尾处。在这一章小结通篇的无为的益处,用在治理国家百姓方面,可以恢复上古之治。

老子憧憬上古时期,圣人之治的小国寡民那样美好景象。并不是不能实现太平盛世,而是需要在上位的天子和诸侯王们顺天道无为、无事、无欲而治理天下,这样百姓就可以清静自化了。

(1)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老子说自己的无为之治,可以试验于小国,可以恢复上古的教化。

上古时期,尧舜禹圣人之治的时候,很多个不大的诸侯国,可以说是小国寡民,百姓也不多。正如前面所说的,太上不知有之。太上上古时期不知道有大道,连这个道字都不知道,这个概念都没有,但是所行暗合于大道。

使得有可以装载十个、百个人那样的车船等都不用,使得百姓重死怕死而不敢不愿意远途迁徙。前面讲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百姓被逼到没有活路,没有办法了,就不会害怕死亡了。反正怕也没有用,横竖都是一个死。如果能够给百姓活路,百姓就重死怕死了,为了家人都要好好活着。俗话讲困兽之斗,在狩猎野兽的时候,千万要给它留条活路,再想办法狩猎,否则会反抗极其激烈。

(2)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虽然有舟楫、车乘等,都没有什么需要乘坐的。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什么陈放它们的地方,也没有什么用处。已经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前面讲到,天下有道,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如果国家多事,烦扰百姓。或者穷兵黩武,很重的赋税导致百姓饥寒交迫。百姓不能安居,则必然要轻视死亡而背井离乡。现如今,这一切都没有,所以百姓就会看重死怕死而不愿意远途迁徙。百姓很知足,不崇尚争斗,所以虽然有铠甲和兵器也无处陈列,无处用了。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得百姓不用什么智巧,所以如同太古那样,结绳记事而已。

《春秋左传集解》中讲:“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古代的时候,没有文字,有什么契约的事情。如果是大事就用大绳打大结,如果是小事就用小绳打小结。绳子打结的多少,是随着记事物的多少决定的。

正是因为累生累世祖祖辈辈以来发生的很多争斗的事情,会有许多余下的怨恨。正如前面所说的,和大怨、必有余怨。每一代人都打下几个结,到了春秋战国时候,如何去解呢?正所谓心有千千结。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中讲: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善于闭合虽然没有关键、没有门栓而天门玄门阴阳之门都不知道怎么打开。邵康节有诗: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回。

善于打结,虽然没有什么绳子契约约定而不可解开。人们的业丝绵绵密密,看也看不见,但是把人们束缚得紧紧的,无法解脱。生生世世的怨恨,这也是最毒最细小最难解的结,最难解的业丝,只有效法天道大道,以慈爱方能够感化化解。感念老子的教诲,善战者不怒;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要去怨恨别人,不要去责怪别人,不要去责怪上天的不公,天道会补偿的。我们每个人要反省自己贪嗔痴慢疑五种毒素,哪种是自己最重的,就需要重点化解。庄子教我们如何养生,他说就像养羊那样,落后的那个羊就要驱赶一下。如果我们的嗔恨怨恨心比较重,就要重点驱离一下。所以圣人常常善于救人,令世人解脱束缚,化解怨恨,所以对于圣人而言,是没有厌弃的人。正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常常善于救物,根据每一件事物的特点来物尽其用,放在该用的地方。所以没有什么厌弃的事物。

(4)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甘其食。美其服。百姓自给自足,知足常乐,绝对灭有对外羡慕的心。不会追求购买专栏解锁剩余70%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5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