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解析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是没有偏爱的,将万物都看作刍狗;圣人是没有私心的,将百姓看作刍狗。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个风箱吗?虽然是空虚的,但力量却不会穷竭,越是鼓动它,产生的能量就越多。政令过于繁多,会加速国家命运的衰退,不如保持一个恰如其分的度。
解析:
这一章老子阐述了“天地不仁”和“圣人不仁”的观点。老子的“仁”与孔子的“仁"虽然是同一个字,但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在儒家学说中,“仁”是核心概念,内涵十分广泛;而在道家学说中,“仁”则是一个普通概念。
儒家将“仁”看得极其重要;道家则认为道才高于一切。在这句话中所谓的“仁”指的是有私心、偏爱。什么是刍狗?关于这两个字有不同解释;一种解释是将刍和狗分开看,刍指的是喂牲口用的草,狗也就是狗;另一种解释把刍狗看作一个词,是在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还有一种解释,认为刍指的是牛羊,而狗指的是犬豕。
也就是说,刍和狗分别指代吃草和吃谷物的家畜。有关“刍狗”,《庄子,天运》篇是这样解释的:“不仁者,不为仁恩也。刍狗者,结刍为狗也。犬以守御,则有弊(蔽)盖之恩。今刍狗徒有狗形,而无警吠之用,故无情于仁爱也。言天地视人,亦如人视刍狗,无责望尔!”这里明确指出“刍狗”就是用草扎的狗。
我们都知道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两人相距年代也不远,因此这种说法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关于“不仁"作何解释,上面已经说过,在此该是指没有私心、偏爱。但也有人将其解释为没有仁爱,也就是说天地对万物没有仁爱之心,而圣人对于百姓也没有仁爱之心,任由万物和百姓自生自灭。但只要我们对老子的思想作整体的回顾,就会发现这样解释违背老子的本意。这里又涉及到如何理解老子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无为”。在此之前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老子所谓的“无为”不是指什么也不做,而是指不妄为。
如果天地和圣人没有任何情感,任由万物和百姓生死存毁,那么也就相当于将“无为”理解成不作为了。而在老子的心中,圣人对待百姓是这样的态度吗?不是的,因为我们可以从《老子》一书本身找到相关依据。《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也。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子。”这段话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就是:圣人是以百姓的意念作为自己的意念。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的人,我也善待他,这样才可以得到善良,使人人都能行善;诚信的人,我信任他;不诚信的人,我也信任他,这样才可以得到诚信,使人人都能守信。圣人立身于天下小心翼翼,致力于使天下人的心归于浑然一体。百姓都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