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2/16 12:32:16 点击数: 次
《道德经》第十章知子先生释义声明:偶然在本平台上发现所有在本人头条号“知子先生”发布的文章全部遭人转载但却无注明原作及出处。感谢转载乐见《道德经》的广泛传播,若转载者能从善如流,加上原作及出处,本人将更感欣慰!毕竟转载者无法答疑解惑,望知悉!全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知子先生”释义如下:原文: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知子先生之释义:端正身体不妄动,守神以静入极致虚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离、心神不离吗?知子先生之意会:此句关键在于对“营魄”和“一”的理解。营:此处应为人身的营卫之气、或元气,中医名词,《黄帝内经-素问-保命全形论》:“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魄:阴神也,阳言气、阴言神者、阴中有阳也;魂魄不离形质而非形质;老子把“营”和“魄”两字合用精确简明:一、“营”和“魄”皆常人无法视之却真实依附于人的躯体而存在,如以身载之,故曰载营魄;二、单用无法全面表达,且“魄”有被误以为迷信之魂魄之嫌。尚不够贴切就暂简单理解为心神之意,因其皆依附于身形。“一”即始生天地之气,为“有名”,第一章我们已经简单提过。《道德经》里多次用到“一”这个字,这是首次出现“抱一”,第二十二章将会再次出现,到时会作详细解读。“抱一”此处意指进入“天地未分之前那种鸿蒙虚寂之境”而不离。此境界为抱一不离,这是入道境的首要条件,也是众妙之门。原文: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知子先生之释义:身心不离、心神不离后浑+然忘我,唯留专一本然的呼吸以及全身形的骨弱筋柔般自然放松,你能做到像个婴儿般的那种状态吗?知子先生之意会:载营魄抱一不离后,身正神静入虚便能浑然忘我,唯留专致本然之呼吸,如此便能骨弱筋柔般全身心放松柔软,此境界如刚出生的婴儿之状,老子问修身入道之人你能做到吗?原文: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知子先生之释义:如站在至高之处俯览万物,去除一切遮蔽,万物就像洗掉一切污垢、通透明亮般再现眼前,你能不留任何小小的瑕疵吗?知子先生之意会:涤:洒也,又洗器谓之涤;除:殿陛也,又因之凡去就更新皆曰除。去除一切物的遮蔽如站在至高之处通透明亮地俯观万物,毫无疵乎此种玄妙之状,老子称之为“玄览”。此等境界为万物通明、如透明状存在不留任何小黑点,你能做到吗?知子先生浅评:以上为老子修身入道之真义,层层递进,直至入玄妙之道境。达此境界何为?难道就为了修仙炼道、长生不老吗?非也!得道之最高境界只为爱民治国,道济天下,德沐万民,这才是《道德经》被喻为帝王学说的真正原因!这才是真正的老子之道!原文:爱民治国,能无为乎?知子先生之释义:达此境界的圣人,以道治国化民,最终能做到清静无为而天下大治吗?知子先生之意会:上述三层境界层层递进,达到之统治者必然会以大道治国,视天下之大身如己身,天下之万民如亲生子女一般。其爱民之情出乎本然而无半点刻意为之,如一慈母疼爱子女般出乎心发乎情不求回报,全无半点私心造作。若真有如此之圣人治国,与人道意义上儒、法之“圣人”相比,何如?……而爱民治国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为而天下大治,老子问那些自称得道的统治者、圣人,你能做到吗?原文:天门开阖能为雌乎?知子先生之释义:圣人无为而治,天下大治。百姓、万物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圣人能否以大道之德性化长养天下万物呢?知子先生之意会:“天门”此处意为天地化生万物无形之门。庄子“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雌,为大道之德性。此时天下大治,百姓、万物自行其事,繁衍生息、一派盛景如同天门开阖,一切清静自然。圣人不但要有大道治国之能,还要以大道之德性长养天下万民万物。此为老子对得道统治者最高标准的道德要求。何为大道之德性呢?接着往下。原文: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知子先生之释义:此等圣人通天彻地、涤除玄览、无所不知,那能不能做到没有任何人智之识呢?知子先生之意会:此句关键是“无知”的理解,若按世俗之理解为愚蠢无知,那何来前面的明白四达呢?岂不前后矛盾。只要是人智之识必定有所不知,有所不明,如何能明白四达?此处“无知”为“有知”的最高境界,意为摒弃使之没有一切人智之识。明道容易,入道难;入道容易,行道难;行道容易,守道难。老子此处问圣人,你明道入道也行道了,那你能须臾不离大道,摒弃一切人智之识吗?生而为人却不能有半点人智之识,这难道不难吗?为何需要如此之高的境界呢?因为身为统治者的圣人唯有如此,摒弃一切人智之识方能不得而复失大道,前功尽弃致使天下复归无道。原文: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知子先生之释义:大道生衍宇宙万物,并化育它们。但生衍却不占有它们,施为化育却不依赖它们,长养成功却不主宰它们,这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德性就叫玄德。知子先生之意会:为什么叫玄德呢?老子对“玄”的定义是:常人无法理解或认为不可能的,但却又真实存在的,或唯得道之人可感可见,对得道之人而言甚为美妙的,一切高深幽远之事物。而非世俗之人所认为的,空无玄幻、不存在甚至虚妄的事物。人道的理解是:生下或制造它,或许就为利用、占有它;养育或维护它,或许就是要依赖它;成功了或许就要主宰、影响或支配它,如若不然,吃饱撑着或难道是傻子不成?所以难以理解大道这种自然的德性,老子称之为玄德。“知子先生”第十章浅评:本章是《道德经》最重要的章节之一,也是真正理解老子之道的关键章节!本章老子大道之真义昭然若揭:一、《道德经》的第一受众读者群为天子、帝王、君主、诸侯、人主等统治者或立志成为统治者的上士、君子等,因为老子言必称圣人,或从“爱国治民”“将欲取天下而为之”“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侯王若能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等等非常之多的词句中也可见一斑。但其并非为统治阶级代言、施行愚民政策等维护其统治之需,这个我们第七章已经简单论述过。二、统治者成为得道圣人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便是爱民治国,道济天下,德沐万民万物,实现天下至治之极的盛景,而非纯粹追求自身肉体之身心健康、长寿不老和精神境界之逍遥自在、驰骋于世。这是老子与庄子最大的区别之一,以此角度应可以看出庄子似乎未尽得老子大道之真义。三、这种受众人群与读者身份的不对等是造成世俗之人读《道德经》,虽觉得确实是千古好书,但纵然千般好万般妙,可始终有种难以言说的似懂非懂,或难于理解,或无以为用,或觉得大而不实,虚而无用等奇妙之感,甚至有人觉得其虚妄离奇不可信并曲之贱之,最终导致道裂为百之小术盛行,甚至歪门邪道大行于世,而大道之治却遭遇隐没废弃,使得天下失道愈久离道愈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dihaoqc.com/zzzs/264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