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祖老子与道德经

发布时间:2024/12/30 11:36:11   点击数:
刘军连是北京哪个医院皮肤科医生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道德经》是中国文化从古至今的精髓,书中所讲,寓意深刻,《道德经》文化不是用语言就能表达清楚的,需要自己专心的去领悟。境界不同看到的深浅也不同,希望同修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保持一种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智慧,使自己得到升华。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人也应该依从自然的状态,顺其自然,随缘而安,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事情临到了,人自会知道怎么做;事情还不明朗,也别杞人忧天、庸人自扰。这就是顺其自然、随缘而安。不强求,顺其自然,内心安然,外在和谐。独立思考,做人适度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叶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这是因为背景的不同而使得露珠有了不同的色彩,但实质上它就是一颗普普通通的露珠。社会和人往往是这样,越缺什么越标榜什么,那些表面美好的东西,背后的真相可能恰恰相反。所以看人看事千万别看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说,知道别人、了解别人,你是智慧;你知道自己、了解自己,这是高明。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古人所以尊崇大道,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修道之人,不说是为了达到最高境界,求得神通,只说为了使自我免遭疾患之罪。所以,大道才为天下人视为宝贵。健康长寿,无病无灾,这是人生幸福的一个主要方面。修炼道德功,不但可以积蓄真气以抵御外来邪气的侵袭,而且还可以消除遗传基因中携带的病毒,还我一个健康的体魄,这是道德功最基本的功能。我们知道,返朴归真、创造自己的精神天国、预知过去未来是修炼道德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然,这一境界不可能人人达到,但是,只要潜心修炼,“有罪以免”是人人可以实现的。所以天下人无不以此道为贵。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一个轻易许诺的人,必定是很少坚守信用的人。把所有问题都看得很容易,必定会遇到许多困难。轻易许诺的人不慎重考虑问题,把问题看简单了,待到实际去做的时候,却发现不是他当初想象的那么容易,这是造成“寡信”的原因。一旦失信于人,就很难再得到众人的帮助,得不到众人的帮助,困难就越多。所以,“多难”必是“寡信”的结果。因此,圣人做事与轻诺的人不同,他总是举轻若重,慎终如始,这样一来,他就自始至终都不会有困难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圣人的权力不是凭借搞阴谋诡计得来的,也不是世袭继承来的,更不是独裁者“培养”和“选拔”的接班人,而是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信任的结果。如果不能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任何人都不可能和圣人争夺权力。在有道的社会里,统治者的权力是扎根于人民的。那些为了个人名利而争权的人,人民决不会把权力授予他们。不争名利而争得民心,即是“不争之争”。“不争之争”,是争名争利者永远不可战胜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圣人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宝。此三宝,皆体道而得,为人生之至宝,当终生持而不失。慈,即仁慈。爱人之心,恻隐之心,皆慈之德。俭,即节约。节约而不奢侈,收敛自我而不放纵欲望,顺乎道义而有所节制,乃俭之德。不敢为天下先,即以礼为德。守静谦下,进退有节,不锋芒毕露,不以自我为主宰,乃礼之德。老子三宝,实为儒家仁、义、礼三德,只是道家三宝是顺其自然合乎客观规律的。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不武”、“不怒”,是慈德,不以感情用事。三国时许褚赤膊上阵遭箭穿,就是武、怒的结局。“不与”,是俭德,为胜敌的必要条件。“为之下”,是“不敢为天下先”,为谦下、守静之德。以退为进,以守为攻,是用兵策略,可以确保慈、俭之德不失。“不争之德”,是克制而不盲动,不争一时之勇。不争则守,守则敌动我静,动则必耗其力,我以逸待劳,以静制动,又以强大的兵力作后盾,自然可以取胜。这是最符合天地创始的规律的。配:相复合。古:天地之始。道用其虚,用之无穷老子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形的东西之所以能被人使用,是因为看不见的无形(空虚)在起作用。一些器物,比如酒杯和茶壶,它们有用的部分,不是有形有象的实体部分,而是实体围成的空虚部分。酒杯和茶壶如果变成实心的,就不能用来盛酒盛水,也就失去了效用。道的应用也是如此,道法自然,万事万物之所以能够有规律地运作,就是因为看不见、摸不着,好像是“虚无”的道在起作用。老子对道的应用,有个很好的比喻,他把道比作天地之间的,一个巨大的风箱,这风箱正是因为内部空虚,所以,只要拉动就可以鼓风,并且不会枯竭,越鼓动风越多。“一盅可饮千瓶酒,饮尽百川仍是壶。”一个酒盅,可以用来畅饮一千瓶酒;一个茶壶,可以用来畅饮一百条河的河水。天地万物,皆在道中。大道之用,无穷无尽,不会盈满,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而能量无限(“不屈”),用之无穷(“愈出”)。人用其心,致虚守静人心也是虚空辽阔的存在,“吾心即是宇宙”。人要效法道的精神,就要解除自己心灵的束缚,将自己完全与道融合在一起,始终与道为一。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世间纷纷扰扰,人心很容易被琐事、俗事填满,而处于躁动的状态,所以要及时清空,要“虚”。庄子有个很好的说法,“虚室生白”,空的房间才显得敞亮,如果房间堆满了东西,有光亮也透不出来。“虚”之后才能“静”,静能生慧。过去,人们做饭,要烧灶,有个说法,“火心要空”,往灶膛里添柴禾,不能添得太多,中间要空起来,因为添实了,空气进不去,没有氧气,火烧不起来,火就不旺,“致虚守静”,也是这个道理。如今,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更是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诱惑了我们的心性,使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的安宁,只有“致虚守静”,我们的心才能如无形的风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当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感悟: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做事情也应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再艰难的事情,只要持续不懈的行动,必能有所成。万事起于忽微,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63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