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道德经常有欲和常无欲,到底是什么
序言:老子《道德经》五千字,深广闳肆,微言大义,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老子尽其所怀,为天下配,故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所见,各有所得,不一而足。虽然,老子以本为精,以物为粗,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然而后世学者却多以物理解道,以仁智解道,不识古人之大体,道术已为天下裂。言仁智者,言物理者,终未离于物,非道也,非一也。
庄子曰:“大一通之,大阴解之,大目视之”。古往今来,存老庄之道,则天下无术。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知老子者,非庄周莫属,庄学后生郭伟胜,今以庄周卮言,蔓衍老子,蕲乎正经,齐于一齐。
余愧乎道德,上不敢为仁义之操,下不敢为淫僻之行。必刳心修身,澡雪精神,躬服老庄,不敢虚言,诚惶诚恐,尝试论之。
老子《道德经》王弼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以用言语论断或者推断的,因为语言只代表人们感官认知。感官认知都是有局限性的。庄子曰:以有涯求无涯,殆矣。如果想用有限的认知去表达无限的大道,那是徒劳无功的。这样说出来的就不是真道,不是恒常之道。但是,在庄子看来,“道可道,非常道”并不代表道就一定不可说。庄子主张“化声以相待”,这种无心发出的语言,不是感官认知的结果,是可以化人的,是可以让人心领神会的。因此,道不可言语论断,但可以“化声”,道不可以用耳朵去听,但可以用心神去“闻道”的。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