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知识 >> 长安三万里李白高适怎么选一个是月亮,
说实话,这不是《长安三万里》的影评,只是蹭了《长安三万里》的热度。
因为我还没看电影,只是看到多篇影评都在争论同一个问题:到底是该捧高适踩李白,还是该捧李白踩高适?
其实很简单,李白是梦想,高适是生活;李白是天上的月亮,高适是地上的六便士。
没有梦想,躯体如行尸走肉,没有生活,梦想无所付丽。二者相辅相成,才是完美人生。
01月光般旖旎的李白
李白出生富商之家,放到现在就是妥妥的富二代,富二代的关键词就是对金钱没什么概念。
和如今的富二代不同的是,李白还是一个读书人,他执着于建功立业。
但是,在那个年代,商人家庭出身的李白却连参加科举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办呢?还有另外一条路:干谒。
说的不好听,其实就是攀附权贵,这种事李白杜甫,包括宋代的柳永都干过,柳永的代表作《望海潮》就是一篇“干谒文”,写给当时的杭州太守,拍他马屁的。
而李白用来拍马屁的“干谒诗”就更多了,像:
最著名的《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李白把自己比作《庄子·逍遥游》中,借助风力能直上青云九万里的大鹏,想当然,李邕自然是那“好风”。
他还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世人就如同那小小鸟,不知我大鹏的志向,只知道嘲笑我大言不惭。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岂可轻年少”,李白对李邕说:“孔夫子他老人家都说后生可畏,李大人您可千万不要轻视我这样的年轻后辈啊!”
拍马屁也能豪气干云,拍成千古名句,舍李白其谁?
李白初见韩朝宗时,写了一封《与韩荆州书》,上来就写:“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李白是真敢说,不知韩朝宗敢不敢当?
后来,李白终于有了出头之日,在玉真公主和岐王推荐、贺知章力挺下,做了翰林学士。
临行时,李白豪气冲天,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得意时张狂,失意时,牢骚也发的气冲牛斗:“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离开长安,李白仙游四方,广交道友,写下的诗更是仙气飘飘、潇洒飘逸,比如:
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比如《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比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还有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如果不了解李白的平生经历,你绝对想不到他的人生不如意处十有八九,还差点被杀头。
只有了解了李白,再看这些诗,才能知道李白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在这个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
无论生活有多难,愿你归来仍是少年,这就是李白。
正因为有了李白,我们才能在壮志凌云时,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才能在失意时,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才能在彷徨时,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正因为有了李白,我们的梦想才有了现实中的模样。
02追求六便士的高适
有些人生来就是为自己而活的,比如李白,有些人生来是为家族、为别人而活的,比如高适。
高适出身武官世家,祖父高侃做过安东都护,平原威公、赠左武卫大将军,生前曾经出击突厥并生擒车鼻可汗,死后陪葬于唐高宗李治的乾陵。
高适的两位伯父高崇德、高崇礼,也分别因为军功担任并州司马和左卫中郎将。
高适的父亲高崇文却因犯过错被贬到广东韶关做长吏,家道中落,高适早年因此贫困潦倒。
因而,一来是血脉里流传,二来高适也希望自己能够建功立业,恢复家业,所以,他从年少时就“朔气纵横,壮心落落”。
20岁时,高适开始独自闯荡京城,和李白一样,希望得遇明主,获得一官半职,但是他的希望也很快落空,和李白不同的是,他没有李白才高,李白可以仗着自己的诗才独步,入赘到宰相家做女婿,可以受到岐王和玉真公主的青睐,可以得贺知章“金龟换酒”,高适不行。
在认清了现实真相后,高适只好暂时收起自己的抱负,在宋州一边读书一边种田谋生。
在告别友人的诗中,他不甘地写道:“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渴望“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但徘徊许久才明白“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29岁时,高适弃文从武,决定像自己的先祖一样,靠武功建功立业,他在《塞上》诗中写道:
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既有建功之志,又有报国情怀,李白求官,一下子就直达巅峰,做了翰林学士,成了唐玄宗的宠臣,高适却只能从底层做起。
有些事。李白只是嘴上说说,诗里写写,高适却真正去做。他直接到了东北前线,可惜却仍然没有遇到他的伯乐,两年间都没有谋取到进入将军幕府的机会,他决定重返长安。
在长安,高适仍然是蹉跎岁月,一事无成,直到47岁这一年,他才在张九龄弟弟张九皋的推荐下,参加科举,获得了一个九品小官的职位。
三年后,难以实现抱负的高适辞掉官职,仍回长安,进入哥舒翰的幕府中担任掌书记。又过了三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跟随已经中风半身不遂的哥舒翰征讨安禄山。
随后,又在潼关之战后一路追随唐玄宗西逃入蜀的路线,赶上他后,向唐玄宗陈述报告战争动态,对于高适的千里追随,唐玄宗很感动,将他直接提拔为侍御史。
从此后,高适终于一步步走上了他为自己早已设定好的封侯之路。
纵观高适的一生,就是一部励志史,可能相比于李白,高适的成功之路更适合现代人的理想,但是高适是人才,努力可以做到,李白却是天才,少了那百分之一的天赋,仅有九十九的汗水是远远做不到的。
但是,不知你发现没有,无论是高适还是李白,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信,即使生活跌倒谷底,他们仍然坚信自己能爬上山巅看日出。
即使穷困潦倒,仍然相信自己的能力,正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