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抒发了对仕

发布时间:2024/4/14 12:05:59   点击数:
本文乃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死后谥日清节微士。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出身寒素,曾任参军、县令等职。由于对近千年的历史和现实深有认识,无意仕进,淡于功名,于公元四0五年毅然弃官归田。义熙末,微为著作郎,称病不就。有《陶渊明集》传世,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极富创造性的伟大诗人之一,是他开创了田园诗这个门类,为诗歌表现农村生活作了大胆的尝试。他的诗,无论境界、风格和语言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与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画,同是体现当时文艺发展新趋势的杰出代表,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这首诗写于晋安帝隆安三年()冬。“镇军”,镇北将军的简称。镇北将军是东晋王朝主力军“北府兵”的最高统帅,军府设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当时任镇北将军的是名将刘牢之。隆安三年十一月,孙恩攻陷会稽,刘牢之奉命东讨。由京口出发,经曲阿(今江苏丹阳县),至吴郡(今江苏苏州……陶洲明就是在这个时候奔赴前线任刘牢之的参军的。关于这次远行,他后来曾有诗追忆:“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饮酒》之十)陶渊明此行的行程当为:浔阳——建康——京口——曲阿——“东海隅”。本诗就是他行经曲阿时写的。陶渊明出仕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的朋友颜延之说是出自“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陶征士诔》)的动机,他自己也曾如此表白:“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饮酒》之十九)《说苑●建本》载子路语:“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看来,陶渊明这种为养而仕,为贫而仕的动机,与儒教的出仕原则还是一致的。然而,陶渊明自幼生活在农村,思想、个性深受大自然的陶冶,加以当时玄学崇尚自然的风气极盛,自然使他养成了一种热爱自然,追求个性解脱的品性。他曾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之一)“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之五)这种思想和个性,也正是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的“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他性情逸放,气度豪爽,与当时社会那种奔竞、矫厉的风气是格格不入的。从“家贫亲老”上考虑,他不得已要出仕,但做官本身又必然桎梏他那任性自然的思想个性,这种复杂而深沉的内心冲突,就是本诗反复抒写的主题。“弱龄寄事外”等四句,概括了诗人出仕前那一整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和志趣。前二句是说专心致志于学习,后二句是说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弱龄”就是弱年、少年,古人的“少年”概念相当于现在的青少年时期;“寄事外”,寄身心于世事之外,也就是《五柳先生传》中说的:“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委怀在琴书”,专心致志于弹琴读书。《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都是这句诗的绝好注脚。“被褐”,穿粗布衣服,此指甘居贫贱;“自得”,自得其乐。“屡空”,指生活上的困乏,语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晏如”,安然。这二句诗是自比颜回,以安贫乐道为怀,正如《五柳先生传》说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时来苟冥会”等四句,写他因就军职而辞别家园的情。“时来”是说出仕的时机到来了;“冥会”,默契,暗合,指客观上的时机与主观上求官的愿望正相偶合。所谓主观愿望,就是颜延之说的“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亦即为养而仕,为贫而仕的出仕动机。“苟”,有不期而然之意,说明这次前去任镇军参军之职,是时机与动机两相巧合的结果。“宛辔”,屈驾;“憩”,止息,“通衢”,四通八达的大道,比喻仕途。这句是指委屈出仕。陶渊明落脱世故,以安贫乐道、抱朴含真为最高旨趣,只因经济窘迫,才不得不为“禄”而仕。然而,做官必然使“自然”天性受到摧抑,故称勉强出仕为“宛辔”。“策”,简策,指书籍;“投策”,指结束在家读书的生活,过去是“委怀在琴书”,现在要外出做官了,这就意味着少年读书生活的终结。“命晨装”,吩咐家人准备清晨启程的行装。“暂与园田疏”的“暂”字,与《与子俨等疏》中说的“尝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涼风暂至”的“暂”一样,当训为猝,即猝然、突然之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先轸语:“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杜预注云:“暂,卒(猝)也。”“暂与园田疏”一句说明,这次离家远行来得突然。这大概与刘牢之领兵东讨孙恩的紧迫军情有关。正因为是“始作”,启程又匆忙,内心“出”与“处”的矛盾也未解决,故对家园心怀依依,也就在所难免了。以上八句是追忆,下面则是回到眼前的旅途中来,写羁旅的愁绪和复杂心情。“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眇眇”,形容行程悠远。“纡”,萦绕,郁结。船向前行,心却飞回故乡去了,这种“心”(思想)与“形”(行迹)的冲突,构成了陶渊明出仕时期的基本思想矛盾,也是这个时期诗歌创作贯穿始终的基调。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曾经谈到这一点:“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所谓“平生之志”就是指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质性自然”的品性;“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是说为解决吃饭问题而勉强出仕,致使“素志”不得伸展。这种“出”与“处”的矛盾,必然造成精神上的极大痛苦,这就是“怅然慷慨”之意。可见,这里讲的正是混迹官场与一心向往“自然”,二者难相水乳。这两句诗用形象的语言,抒发了这种内心苦闷和抑郁。“我行岂不遥”等四句是直承上二句而来,可说是,上二句的具体化。“登降”,代指陆行和舟行,“登降千里余”是指水陆行程加在一起而言。“目倦”二句是说,沿途异乡景物已经看腻,心里更怀念故乡的山山水水。从这四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一开始就对仕途感到厌倦,对故乡深怀依恋,这种感情,当然也是“出”“处”冲突的更为具体的表现。“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陶渊明热爱大自然,更喜欢在诗中表现大自然中那些富有生机的东西,因此他常常写到鸟,如“鸟哢新欢节,泠风送余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潤田舍获》)“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拟古》之三)在他的诗中,那些在大自然中自由飞翔,任意鸣啭的鸟儿,乃是自由解放的象征;而“羁鸟”则是自己浮沉官场,内心充满痛苦的自我形象的写照,当他毅然决然弃官归田,回到大自然怀抱中来时,也只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鸟儿,才能表达他当时那种欣喜之情。这两句诗,显然是以“高鸟”、“游鱼”比衬自己“心”为“形”役的内心苦闷,说自己连“高鸟”、“游鱼”都不如,“高鸟”、“游鱼”不失自然天性,可以任意飞翔、翱游,而自己混迹官场,犹如“羁鸟”、“池鱼”一样不得自由。诗人觉得自已为“禄”而仕,因“口腹”而违背“素志”,实在有“惭”高鸟,有“愧”游鱼。那种向往自然,渴慕自由的情怀,通过这两句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倾泻。“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真”是魏晋玄学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在陶渊明的诗中也不少见,如“此中有真意”、“任真无所先”、“养真衡门下”等。这个“真”字,实来源于老庄。《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庄子●天下》云:“不离于真,谓之至人。”在玄谈家的概念中,“真“就是“自然”,两者是同义语。郭象《庄子大宗师注》云:“夫真者,不假物而自然也。”因为“自然”一词的原义是指事物不加伪饰的原始面貌,故认为最真实可靠。另外,那些未经入为加工的东西,往往显得朴实无华,陶渊明常说“抱朴含真”、“抱朴守拙”,说明“朴”、“拙”与“真”一样,含义也是与“自然”相通的。陶渊明在这里说的“真想”正是指的崇尚自然,热爱自由的理想,这是他自幼培养,终身信奉,至死执着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初”,原、本,“初在襟”,虽说身在仕途,但崇尚自然的思想并未因此而改变。“谁谓”,谁说;“形迹拘”,受到形迹(指做官的行为)的约束。这二句是说,只要自己真正坚守崇尚自然的思想和信念,即使做官也不致损害个人的高尚志趣。在当时,“心”与“形”的关系问题,常常被玄谈家所论及,多数人认为两者是统一的,所谓“形居尘俗而栖心天外”(《晋书●隐逸传》),许多人一面出入“朱门”,一面又标榜如游“蓬户”,这就是所谓“朝隐”的理论根据。陶渊明在这里说的,当然与这种欺世盗名的理论和行为有别,他终身崇尚自然,与官场格格不入,也即是说,他的“真想”的“心”与做官的“形”始终是矛盾的。他最后弃官归田,正是“心”“形”矛盾激化,最后“真想”战胜“禄仕”的必然结果。“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化”也是玄谈家常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指的是自然的运化,陶渊明的诗文中亦有“迁化或夷险”、“憔悴由化迁”、“情随万化遗”、“聊乘化以归尽”等,这个“化”字,似指宇宙自然的客观规律或法则。“凭化迁”,意即与时推移,随物变化。语似旷达,实则反映出诗人内心苦闷的深沉。班固《幽通赋》云:“终保己而贻则兮,里上仁之所庐。”“班生庐”即本此,指隐者所居之地,这句表示终将返回田园故里的决心,用实际行动实践自己与大自然合一的理想。这首诗是陶渊明宦游时期的代表作,诗中通过“出”、“处”矛盾的揭示,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无限向往、对人生自由执着追求的热切心情,同时表达了对仕途的厌恶,对官场的鄙夷,从而展示出诗人追求个性解脱的广阔胸襟。笔墨清新自然,感情回环婉转,读来饶有深味。我是“宣布爱你的人就是我”,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zs/257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