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道家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真正的自在和逍遥,并不是所有欲望的满足,同时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能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在各种各样的桎梏和不足中,得以实现。正如庄子笔下的野雉,它真正的逍遥自在,不是养尊处优反而是在山野之中。正是这种平凡的快乐才是智慧,才是真正的福气。”
1.身心的自由最可贵
道家思想很注重人心灵的自由驰骋,强调逍遥自在,才是做人境界的极致。在《庄子·人间世》中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通过这句话,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重重束缚和闲置中摆脱出来,达到自由的境界。这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要精神自由了,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获得生命的超越,如自在飞花一般,逍遥浮游于人生天地间,达到自由的大境界。这也就是《庄子》书中开宗明义的“逍遥游”所描述的境界。
如何实现真正的逍遥,庄子用了一个很动感的词来表达精神自由——坐驰。怎样才能坐驰呢?坐在那里,身子不动,心灵在宇宙之间自由飞翔驰骋。一个人的肉体是可以被羁绊的,但是一定不要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飞翔,那在人间就获得了真正的精神自在。
《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道理。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优厚的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在庄子的眼中,野鸡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一天到晚四处找食。虽然如此,但它觉得很快乐,因为野鸡没被关在笼子里。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虽然不必四处觅食,可它们失掉了原本平凡自在的快乐,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实平凡自在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这也是道家给我们的一个做人智慧的启发。
可见,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有自由精神,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成为别人的精神附庸,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又何谈自由自在。而没有自由的心灵,就如笼中的小鸟;没有自由的心灵,就不会有独立的品格,花落泥沼,人生也就谈不上逍遥自在了。
人生能如自在飞花般逍遥悠游,这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都要珍贵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自在逍遥的真正内涵有着或多或少的误解,比如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就是自在就是逍遥;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在就是逍遥;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自在逍遥的生活就是不再有考试;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有钱就能得自在得逍遥……其实都是一种狭隘偏颇的理解。
真正的自在和逍遥,并不是所有欲望的满足,同时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能在我们有限的人生里,在各种各样的桎梏和不足中,得以实现。正如前面庄子所讲的野雉,养尊处优、食物丰足的生活并不能给它真正的逍遥自在,反而是在山野之中。虽然它需要不断地自己寻找食物,但是却能自在快乐。而这种平凡的快乐才真正是人生的快乐,才是真正的福气。
所以说,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逍遥自在得多,在我们看似简单平常的人生中,只要能放下过多的期待,逍遥自在的心境自然立现。
2.悲哀与幸运,不过是心念的选择
一大早,太阳还没有出来,一个渔夫来到了河边,在岸上他感觉到有什么东西在脚底下,后来发现是一小袋的石头。他捡起袋子,放在一旁,坐在岸边等待黎明,以便开始一天的工作。他懒洋洋地从袋子里拿出一块块的石头丢进水里。实在没有其他的事可做,他继续把石头一一丢进水里。
慢慢地,太阳升起,大地重现光明,这时除了一块石头之外其他的石头都丢光了,最后一块石头在他的手里。
当他借着白天的光看到了他手中所拿的东西时,心跳几乎要停止了,那是一颗宝石!原来在黑暗中,他把整袋的宝石都丢光了!在不知不觉当中,他的损失有多少!他充满懊悔,咒骂着自己,伤心地哭得几乎要失去理智。
渔夫在无意间碰到的财富足够丰富他的生活好几倍,然而在不知不觉当中,又从他手中消失了。不过,就某方面来讲,他还是幸运的,至少还有一颗宝石留了下来,在他将那颗宝石丢掉之前,天已经亮了。所以一个乐观的人一定不会像渔夫那样心中懊恼,而是会庆幸自己还保留了一颗宝石。所以悲哀,还是幸运,完全在人的心念如何选择。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絍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这是《庄子·齐物论》中的文字。在这里庄子表达了他对人生的见解,一句话就揭开了人生的内幕:人一辈子都忙忙碌碌做什么呢?“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做自己身体的奴隶,做物质的奴隶,做别人的奴隶,为儿女、亲戚、工作,终身都在服役,最后却是一无所得地离去。
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并不会那么幸运,周围一片漆黑,时间如白驹过隙,太阳尚未升起时我们已经两手空空了。生命是一个很大的宝库,生活的秘密、奥妙、快乐、解脱、慈悲和智能……都期待我们好好掌握和利用,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只是白白地将它浪费掉,等到我们知道了生命的重要时,已经将时光消磨殆尽。
“萧然”是形容词,就是这样子;“疲役”,为生命所奴役,一辈子都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找不到自己的归宿,怎能不感到悲哀?生命的价值被《庄子》这一段批驳得一塌糊涂。
假定人真做到了长生不死,有什么用处呢?就算活一万年,也不过多等了一万年才死。所以这个形体的生命,不是真道。长命百岁,终是年老力衰,“其心与之然”,“心”已经随着身体外形变化,体能的消耗,也演变去了。“可不谓之大哀乎”,意为活长了又有什么用?这是真正的大悲哀。一个关于鹿和马的寓言故事,颇为犀利地点出了这一悲哀。
鹿和马都被公认为是跑得最快的动物,只不过鹿在森林中,马在草原上,它们都对彼此有亲切感,但是关系仅限于偶尔碰面时打个招呼而已。既然双方都有成为朋友的心愿,何不进一步促进彼此的关系呢?于是,鹿就邀请马到家里来玩,马欣然同意了。
那是一个春日的午后,草原上吹着温馨的风,马踏入了森林。然而,刚进入森林的马很快就后悔了。这里是和草原完全不同的世界,起初还不觉得怎么样,可是越往森林里面走,树木就越高大,绿叶也越来越茂密。树林的枝叶重重叠叠地遮蔽了天空,草原上那习以为常的高挂天空的太阳,在这里完全看不见。怀着不安的马,陡然对住在这种地方的鹿害怕起来。它不得不承认,只有灵敏的鹿才适合这座密林。
后来,人类邀请马与他们合作,马看到了人类的智慧和无尽的财富,被吸引了。有一天,人说:“其实你应该是世界上最快的,现在我们又能够提供给你丰盛的食物,如果你能够依照我们的方法去做,即使是在森林里,你也一定能够跑赢鹿。”不知道为什么,马竟然答应了。人类利用可以让马吃饱为条件,堂堂正正地骑到了它的背上,一起进入森林里追赶、猎捕鹿。一场阴谋开始了。
被追得走投无路的可怜的鹿在疑惑之中,满怀着悲伤,对马露出悲哀和疑惑的神情。可是,此时的马被鞭打的疼痛和缰绳操纵的窘迫弄得头脑麻木,它或许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察觉鹿的变化。从那次狩猎结束之后,人类便把马的缰绳紧紧抓在手中。他们喂养马,并把它们绑在专门建造的马厩里。
人,有的可以永远做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有的却选择了做自己生活的奴隶。就像故事中的马一样,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填满自己的妒忌心,永远地丢弃了自由的权利。你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决定了你享有什么样的人生。无论你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都要弄清楚这样做值不值得。
3.看破因由,发现生活的美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如何才能获得逍遥的自由境界,道家的庄子提醒我们,“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如果把自己的真性情流失到世俗之中,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本末倒置的人,就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因此,一个人要真正获得自由的逍遥境界,必须看破执著于物、迷失于世俗的虚妄,所谓因由看破自逍遥,看破了这些虚妄的因由,就能获得逍遥的境界。
一个对生活极度厌倦的绝望少女,打算以投湖的方式自杀。在湖边她遇到了一位正在写生的画家,画家正专心致志地画着一幅画。少女厌恶极了,她鄙薄地睨了画家一眼,心想:幼稚,那鬼一样狰狞的山有什么好画的!那坟场一样荒废的湖有什么好画的!
画家似乎注意到了少女的存在和情绪。他依然专心致志、神情怡然地画。一会儿,他说:“姑娘,来看看画吧。”
她走过去,傲慢地睨视着画家和画家手里的画。
少女被吸引了,竟然将自杀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她真是没发现过世界上还有那样美丽的画面——他将“坟场一样”的湖面画成了天上的宫殿,将“鬼一样狰狞”的山画成了美丽的、长着翅膀的女人,最后将这幅画命名为“生活”。
少女的身体在变轻,在飘浮,她感到自己就是那袅袅婀娜的云……
良久,画家突然挥笔在这幅美丽的画上点了一些麻乱的黑点,似污泥,又像蚊蝇。少女惊喜地说:“星辰和花瓣!”
画家满意地笑了:“是啊,美丽的生活是需要我们自己用心发现的呀!”
生活的美丑也是世俗家给我们的变色镜,一个人必须摘下这个变色镜,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才能发现世界的美。懂得用心去体会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处处都美丽动人。
曹雪芹的《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过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如果世人都能看破功名利禄,像曹雪芹写得那样,还会执著一切吗?不执著了,就会享受当下,坦然接受一切,那逍遥的境界也就不远了。
4.福祸一如,平常以待
常言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生在世,福祸常在一念之间,通晓这个道理的人自然明白,在平凡的人生中,须能以平常心对待福祸得失,才能让自己不在祸患中沉陷,也不在福惠中沉迷。而这正是道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做人智慧。在老子的《道德经》里就有一段十分著名的论述,就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道德经》所宣扬的一种辩证思想,而塞翁失马,体现的正是这种福祸辩证的思想,基于此,我们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来很坏的事情,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生活中此类事常见,为人一定要懂得看淡祸福得失,有时看似失利的事反而是获得更大利益的前提和资本。同样,一时得意也不可沾沾自喜不可遏止,须知福祸常常不过一念之间,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事也可能成为坏事。
《庄子·人间世》中说道:“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总不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入河中去用做祭奠。这些情况巫师全都了解,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不过这正是“神人”所认为的世上最大的吉祥。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