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道德经上善若水,善是怎样的善,水

发布时间:2025/4/11 10:29:02   点击数:
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5%b0%91%e5%b9%b4%e7%99%bd%e7%99%9c%e9%a3%8e%e9%98%b2%e6%b2%bb%e6%8f%b4%e5%8a%a9%e9%a1%b9%e7%9b%ae/22039760?fr=aladdin
“上善若水”,很多人喜欢把四个字挂在客厅或办公室里,使整个环境都显得很有格调。但是,这四个字所蕴含的深意,你真的知道吗?“上善若水”,究竟是怎样的善,又是怎样的水呢?《道德经》这部书讲的是天道,是最高深的哲学,一般人难以领悟。于是老子借助了“水”这一随处可见的形象,来阐释天道,使之更易于被人理解。毕竟,凡著书立说者,还是希望自己的文字有人看懂、能遇见知音的,老子也不例外。《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跟天地一样,都是善利万物的。这一点从字面不难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生物,没有水就无法存活,就连热带沙漠里的植物,如仙人球,也会依靠自然本能,艰难地获取水这种稀缺资源,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但是,如果把水利万物的这种“善”,理解成伦理意义上的“善良”,那就有失偏颇了。在世人的眼光里,羊是善良的,狼是凶恶的,但水可曾对它们有所偏爱?狼吃羊,是狼生存的一种手段。上天让狼存在,就一定有它的道理,而整个生态圈的维系,不也少不了狼这一环?所以站在人的角度,可以厌恶狼而同情羊,但是站在天道的角度,狼与羊都是万物之一,并没有本质区别,弱肉强食也只是自然规律。所以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里的“善人”,不可简单理解为“好人”,而是能洞察天道、顺应天道的人。有人说读老子读出了一种“冷酷”,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没有停留在表象上,没有满足于廉价的心灵鸡汤。老子的思想里没有任何心灵鸡汤的成分,他的主旨,只是还原世界的真相。即使真相是残酷的,毕竟是真相。“推天道以明人事”,是自《易经》以来的传统,也是老子哲学的出发点。“利万物”之后,是“不争”。水需要争什么呢?当然,对于人来说,可争的东西太多了,世间无数名利的诱惑,即使自己拥有的已经够多,但人心总爱攀比,这山望见那山高,所以内心总是不满足。水能“处众人之所恶”,所以它根本不需要争什么!水什么都没有,又什么都有了。水无欲无求,它没有必须要去的地方,它也无需为任何理由停留,西哲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水总是流淌在当下,过去和未来只是一前一后呆在那里,从来不会打扰它的平静。“生活,就是你计划之外所发生的一切”,水可能是最理解这句话的了。而且,你把水放到什么形状的容器里,水就会变成什么形状,这就叫“随物赋形”,《孙子兵法》从中悟出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道理。对于环境的适应性,水确实做到了极致。水的不争,并不是没有实力去争。水是最善于积蓄实力的,或许只有溃坝而出的那一刻,你才能真正理解水的实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李世民对水的力量有着清醒的认知,所以成为古代最伟大的帝王。正因为不争,所以没有不良情绪,所以才能静水流深、潺湲万里。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一个人能力再强、水平再高,如果不能学习水的谦卑、大气,那还有什么值得一提?这样看来,水,确实是天道最忠实的发言人。《道德经》里的水流淌千年,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上下求索的灵魂。“上善若水”您是如何理解的?欢迎评论、转发!往期精彩:老子的“道”讲了些什么?庄子的“逍遥游”和“道”有什么关系?《道德经》精华36句,最高明的处世哲学,不是兵法胜过兵法!国学的正确打开方式,以《道德经》为例:如何一年轻松入门?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662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