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金声玉振第一人孔子上篇

发布时间:2024/10/16 15:50:49   点击数:
导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士之伟大人格,孔子年十有五而志于学,下学人事,上达天命。宣传仁、义、礼、智、信,抱道救世,周游列国;身体力行,问礼从政;诲人不倦,献身教育,流芳万年。他的思想仰之弥坚,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为士之圣。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Zouyi)(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其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仁”。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他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作成《论语》。▲孔子画像◎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他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曾评价《韶》乐尽善尽美。孔子在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赞扬的同时,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的精神并不能看做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居住,便派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流般逝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已。“庄子以白驹过隙来形容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成语“白驹过隙“的来历。◎自我检讨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他外貌英俊,风度翩翩,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最初,孔子对他印象很好,也挺喜欢他,以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可是后来宰予逐渐暴露了恶习,为此,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叫子羽,因为他的相貌实在长得难看,开始的时候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定很愚笨,根本不可能成才,所以就不大喜欢他,甚至不愿意好好教他。子羽没办法,只好退学。后来,他通过刻苦自学,成了很有名气的学者。子羽的品德也很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所以声誉很高。看到这两个弟子的情况,孔子日:“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大意是说,“我凭言谈看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看人,看错了子羽。”▲孔子讲学图◎鼓励救人孔子有个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生命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结语: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执著坚定的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而人生成功的智慧就是在世事纷扰处,要耐得住喧闹,不要让风吹乱理智的旗帜。孔子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他的执著不禁让人们感到困惑,但正是因为他把对理想的坚守看得比生命更重要,才有了今天中国灿烂的儒家文化。▲孔子讲学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618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