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推荐 >> 庄子徐无鬼修清净本心,依正念而行
黄帝要到具茨山去拜访大隗,方明驾车,昌寓陪乘,张若、謵朋在车前领马,昆阍、滑稽跟随在车后。
他们来到襄城的郊外,七位贤人迷失了方向,也没法问路。
恰好遇见一个牧马的童子,走上前去问路,道:“你认识具茨山吗?”
牧童回答说:“认识。”
又问:“你知道大隗住在什么地方吗?”
回答说:“知道。”
黄帝说:“这个小童真是不一般,不仅认识到具茨山,而且还知道大隗住的地方,请问一下怎样治理天下。”
小童说:“治理天下,也就像这个样子,还有什么要干的。我小的时候,一直就在人世间活动。我刚巧得了眩晕病,一位长者告诉我说:‘你可以顺随时光的流逝到襄城的郊外游玩’,现在我的病稍微好些了,我又来活动在人世间之外了。治理天下,照这个样子也就是了,我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黄帝说:“治理天下确实不是你的工作,虽是这样,还是要你说说怎么治理天下。”
小童不肯作答,黄帝再次追问,小童说:“治理天下,和牧马这样的事又有什么两样,不过把足以伤害马的本性的东西去掉也就是了。”
黄帝拜了几拜,叩头道谢,口称“天师”而离去。
黄帝一行七人,“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表面看起来是迷路,但实际上则是暗喻黄帝在治国方略上处于迷茫困惑的状态,而文中的牧童也并非是牧童,而是作者庄子的化身,牧马也并非是牧马,而是比作治理天下,意思就是将治理天下百姓这件事情,比作了放牛牧马。
后代常常把州郡长官称作为州牧,也是从这个典故中来的。
牧马的方式是“去其害马者”,治理天下自然应该“去其害民者”,而害民者是什么?文章中并没有指出,但是我们可以从牧童教导黄帝治理天下的道理中可以推知,所谓害民者就是带有局限性的主观有为思想。
道家的主张是无为而治,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的消极而为,而是顺天地之道的规则而为,那么什么是道的规则本身呢?其实本性即是本身,就像长者对牧童的教导一样:顺随时光的流逝到襄城的郊外游玩,这句话中表达的智慧意味深远。
所以当牧童领会了其中的道理之后,便可以对黄帝说:“不过是把足以伤害马的本性的东西去掉就是了”。
无论治国还是治民,就是把违背本性的事物去掉,这便是无为的智慧,无为就是去掉主观狭隘的错误思想。
对于人生来说也是如此,什么是人生的无为而治,就是去掉那些违背清静本性的事物,比如贪嗔痴慢疑,有人说贪嗔痴慢疑不也是心之本性吗?其实此言差矣,人心中的念想分为正念与邪见,清净本性为正念,贪嗔痴慢疑只是邪见,人只能依正念而行,绝不可被邪见所主导,所以去除违背本性的事物,就是去除干扰本性的邪见。
因为被邪见主导的有为之心,产生的是分别心,分别心产生的是执着,人生的许多错误和痛苦都来源于错误的执着。
二、庄子有言:智谋之士如果没有可供思虑的机辩之事是不快乐的,口辩之士如果没有谈论的话题与条理是不快乐的,好察之士如果没有需要言语尖利加以指责的事情发生是不快乐的,他们都是被外物所局限的人。
以呼民救世为己任的人好在朝廷中炫耀自己,中等资质的人以做官为荣,体格强健的人以能解难而傲,勇敢无畏的人喜欢奋勇的排除祸患,披甲戴盔的人以参战为快乐,隐士留意自己的名声,注重法律的人大力推广法治,讲究礼教的人重视外表的修饰,崇尚仁义的人看重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农夫如果没有耕田种地的事情就不会和乐,商人如果没有商业买卖的事情就不会和乐,百姓如果早晚都有事做就会很勤勉,工匠如果有了灵巧的工具就会气壮。钱财积累不多而好贪图的人就会忧愁,权势不够出众而好夸耀的人就会悲伤。追逐权力的人们喜欢变乱,遇到时机来临,就要铤而走险,不能清静无为。这些人都是随时竞逐,局限于一事一物而不能脱身的人。他们身心驰婺,沉溺外物,终生不能自拔,岂不悲哀。
这番话中列举了近二十种人,这些人虽然所属不同,形态各异,但都各自执着于心神之内,沉溺于万物之中,一生不知回头,他们的命运往往是可悲的。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包括自身所执着的事情,我们即便在自己执着的方向上会获益,能以自身所执着的为人生获取一些成就,但是最终所挡住自己的,也正是自己所执着的,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因执着而丧失本性,坠入世俗洪流之中,况且多数人的执着未曾使自己获益,反而徒增诸多痛苦。
那么这种执着从何而来呢,其实就是从自己的分别心而来,有心而为之的时候才会有所执着,有心执着的时候便是有为,而牧童所说“把足以伤害马的本性的东西去掉”,便是去掉这份有为的分别心。
所以对于这些过度执着与外物的人,庄子在为他们的命运所叹息之时,也为他们开出治愈内心的良方,那就是无为而治。
不以自己的浅薄意识定论万物,也不以自己的偏见执着强行把持,一切能尊重自然,信任自然,顺乎自然,以此而为之,这便是去除了伤害本性的东西,这样才能得到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安宁。
作者
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