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混沌之死有思想的人难以掌控,被名利掏

发布时间:2024/7/31 14:53:06   点击数:
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nb.ifeng.com/a/20190521/7468801_0.shtml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继承了老子思想,并在老子思想上做了进一步的发挥,而且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就,于是后世一提到道家,就会想到老子庄子这两位人物,二人的学说一度被后人合称为老庄道家。庄子在其书中常常会运用生动的寓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揭示世间的道理。在《庄子》一书的诸多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十分有意思,也比较深刻,那就是“混沌之死”。后人对“混沌之死”有多方面解读,大多数人认为“混沌之死”是庄子在告诫世人做事不要生搬硬套,但是颜小二觉得这样的解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结合庄子所处的年代来分析“混沌之死”这则寓言的话,就能发现,庄子所写的混沌之死,实则是在揭露压迫广大群众的封建统治阶级虚伪的好意与控制人心的把戏。一、《庄子》的前世今生之“混沌之死”的创作背景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是宋国蒙人。庄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周天子权势凋敝,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不再敬重名存实亡的周天子,相互之间你争我夺。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国明争暗斗,国虎视眈眈地盯着别国的资源。可以这么说,当时的每一个诸侯王都想扩张自己的国土,提升自己的权利,成为天下百姓的霸主。于是,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人们在战火中艰难度日,很大一部分人都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为了说服百姓为自己的抛头颅洒热血,许多诸侯王开出了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有才能的人替自己出生入死,以便实现自己的霸主野心。于是,诸侯王之间的战争渐渐被扩大化,不仅国与国在斗,人与人也在无时无刻进行着名利斗争。可以这样说,在诸侯国之外,诸侯国与诸侯国相斗,在诸侯国内,诸侯王与百姓及臣子展开亦在诛心中鏖战,而诸侯王之下,百姓与臣子,百姓与百姓,臣子与臣子之间也在进行诛心鏖战。可以这样说,举国上下的大多数人,都沉溺于名利争夺的漩涡中,渐渐失去自我而不自知。就是这样一个战乱的年代,庄子深感人心浮动,横流的欲望让人被金钱名利所奴役,为了名利和金钱,臣子可以杀死君主,儿子可以夺走父母的生命。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争斗尔虞我诈,那时庄子眼里印出的景象人不像人,国不像国。同时,庄子注意到,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喜欢打着“仁义礼智”的幌子去欺骗百姓。庄子看到了当时封建官场的黑暗以及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以后,内心非常憎恶,继而写下了许多文章,这些文章流传到后世,变成了我们今天手中的《庄子》一书。《庄子》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经典的故事,比如“庄周梦蝶”、“庖丁解牛”等,这些故事无不展现了庄子对当时社会欲望浮动、名利争斗的厌恶之情。同时,庄子也通过这些寓言,揭示了名利欲望对人内心的侵蚀十分严重,容易把人变成失去内心的提线木偶。其中,比较经典的一篇寓言就是“混沌之死”。二、“混沌之死”的基本内涵庄子面对混乱的社会环境,深感有心无力,于是为了让世人能够看清他们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东西到底值得不值得他们这样,庄子写了许多寓言,“混沌之死”就是当中比较经典的一篇。在《庄子.应帝王》中,庄子写道: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我们先来看看这则寓言的主要意思:南海的君主“倏”与北海君主“忽”在混沌境内遇到了中央的帝王“混沌”,“混沌”之帝对他们特别好,热情招待了他们。南海君主“倏”与北海君主“忽”为了报答“混沌”的热情款待,二人商议:“人有七窍,可以听见好听的音乐,欣赏漂亮的美景,享受好吃的东西,闻好闻的味道等等,但是“混沌”没有七窍,无法享受这些。既然“混沌”对我们这么好,那么我们就为他开通七窍吧。”然后“倏”与“忽”一天为“混沌”开通一窍,等到“七窍”尽开的时候,混沌便死了。庄子这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解读。有人说庄子这是在告诫世人不要生搬硬套,适合自己的未必适合别人。对你来说是良药,对别人来说就可能是致命的毒药了。确实没错,“倏”与“忽”感念“混沌”的热情款待,于是想让“混沌”也“享受”一下人间的“物欲享受”之美好,于是二人便决定为他凿开可以享受人间“物欲”的“七窍”,结果没想到自己的报恩举动反而害死了恩人。明明是感恩之心,反而无意害死自己的恩人,这是为何呢?因为自己没有考虑到别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只想到自己最喜欢的是什么,继而害死恩人。这则寓言可谓是比较讽刺了。因此,许多人认为,“混沌之死”的主要内涵其实就是反对生搬硬套,庄子意在告诫人们要灵活变通。虽然这种解读也十分有道理,但是颜小二始终觉得缺了点什么。缺了点什么呢?我们细细往下看。三、“混沌之死”的深层意义:批判封建君主的虚伪颜小二始终觉得,“混沌之死”的内涵并非仅仅只是批判“生搬硬套”这么简单,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首先,我们来看看“倏”与“忽”两位君主害死“混沌之帝”的原因。原因是“倏”与“忽”从自身出发,他们觉得世人耳目口舌的七窍之欲十分美好,所以便决定为“混沌”开七窍。可见“倏”与“忽”对“混沌”的报答,也是从自身的喜好出发的。那么“倏”与“忽”的这种报答其实就展现了二人的一种“自私”。所谓的真正的“报答”看的不是“自己”最喜欢或者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看的应该是被报答对象“最适合”的东西是什么。“倏”与“忽”考虑问题的模式是从“我”出发的,也就是“倏”与“忽”把“我”看的特别重,突出“我”的报答,这种报答往往不合适,往往会适得其反,给给人造成负担。其实庄子此处意在揭露当时封建掌权者的虚伪,当时的封建掌权者为了让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于是在下达一些政令剥削百姓以前,往往会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保护百姓的安危,是为了让百姓过得好。其实这些封建统治者下达的政令看起来是为百姓好,实则是从自身出发,所有的一切不过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巩固自己的权利罢了。庄子其实是在告诉人们,真正为大家好的行为的出发点,从来不是“我认为怎么做最好”,而是“这件事情怎么做对你最适合”。这个地方突出的不应该是“我”,而应该是被报答被保护的对象。从“我”出发,不管有意无意,都带着“虚伪”的成分,是自私的体现。此处庄子实则是在斥责当时掌权者的“虚伪”与“自私”。其次,害死“混沌”的是“七窍”,“七窍”代表着人的名利物欲,在这里,庄子所批判的事物就比较明显了,那就是人世间的名利争斗和物欲享受。此处的“混沌”大概寓指的就是“人纯洁的本真”,本真被名利物欲扼杀,而且这个扼杀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人一旦被名利物欲完全湮没,便再也不可能恢复“淳朴的本真”了。庄子实则在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把戏。封建统治者以报答之名,用名利欲望扼杀人“本真”的内心,使得人变成了一张追名逐利的空壳。有思想的人难以掌控,但是追名逐利的空壳却最适合当成提线的木偶,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名利,只要手中仅仅握着名利,就不会缺“木偶”。可见庄子的讽刺确实非常深刻。四、总结我们在品读古代先贤的著作的时候,如果能从纸张跳跃到作者所处的环境,我们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更接近作者心中所想,而那深刻的内涵往往会让我们赞叹不已。庄子的一些著作中,其中心思想时而隐晦,时而直白,因而要体会其内涵真意确实需要花费一些功夫。虽然,现在大部分人皆认为“混沌之死”表达的是对“生搬硬套”的批判,但是颜小二觉得,庄子的深层含义应当是在批判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虚伪。至于为何现在大家一直认为“生搬硬套”是“混沌之死”这则寓言的主要寓意,据我分析,可能在现在的和平年代,提取古代经典著作中的文化瑰宝往往要面临着去粗取精的情况。被去掉的,并不是说就一定是“糟粕”,可能只是不大适合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实际环境而已。所以,庄子“混沌之死”这则寓言中留下的精华,应该就是这能穿越时空的做事原则,即生搬硬套不可取,灵活应用才是真。但是,如果您想更深层次理解先贤思想中的深刻内涵,颜小二还是建议您“雅俗共赏”,不妨将“糟粕”也一同欣赏了,带着中立的态度试着去理解作者,您往往能够收获更多。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首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594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