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4匡城蒙难

发布时间:2024/5/27 9:49:35   点击数:
<编者按

孔子的一生,是奔波的一生。他从55岁开始,离开妻子和儿子,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这一走,就是14年,直到68岁时才回到鲁国。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一是为了“求仕”,二是为了“行道”,即求官和推行他的“仁政德治”。其间,他所到之处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列国都给予他很高的待遇,也认为他的主张很好,但就是没有人采纳,因为他的主张实践起来太难了。所以,他处处碰壁,甚至还发生了一些危险。

孔子在宋国的匡城被困,就是发生在孔子周游列国时的一个事件,时间是在周敬王二十五年、宋景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年。清康熙《商丘县志·孔子传》载:“敬王二十四年,自卫至宋;二十五年,自宋适陈,过匡。”因孔子在匡城被围困,而产生了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临危不惧”,即是描述孔子当时的表现是在危险面前不害怕、不怯弱,还弹起了琴。孔子先在匡城蒙难,三年后再过宋地又有桓魋伐木、微服过宋的事情发生,可见在“祖先之国”他并未受到礼遇,可以说是一遭惊魂之旅,但他却以乐观的心态泰然处之,从而继续行万里路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

匡城被围遭拘禁临危不惧奏弦歌

在睢县匡城集,建有孔子游匡主题文化广场、孔子雕塑和抚琴亭等,是为纪念当年孔子过匡的事件。笔者曾多次探访匡城故城,每次问到此事,当地的村民和学者讲起来都滔滔不绝,为儒圣曾到过本地而引以为荣。然而在两千多年前,当时的匡城人因认错了人,却对孔子一行并不是那么友好。

在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有孔子匡城蒙难的记载,其文大意是:孔子离开鲁国后,去了卫国,在卫国住了十个月又前往陈国。此时的孔子已近58岁。经过匡邑时,为孔子驾车的弟子颜刻,兴奋地炫耀他曾随鲁国的贵族阳虎(也叫阳货)到过这里,并用鞭子指着匡城的一个缺口说:“就是由那里进来的!”阳虎曾施暴于匡人,匡人对其恨之入骨。孔子的形貌于阳虎相似,匡人闻听后,以为阳虎来了,就拦截下车子,把孔子包围起来并拘禁五日。匡人围拘孔子,弟子们皆恐惧,而孔子却神色坦然,他说:“周文王死了之后,周代礼乐文化不都在我这里了吗?上天如果想灭亡文化,就不会让我来承继!上天如果不想文化灭亡,匡人又能把我怎样呢?”

孔子弟子子路拿起武器准备和匡人战斗,孔子说:“匡人是误把我当成阳虎,我们今天只能只能按礼仪来消弭这场误解,你来抚琴我来唱歌吧。”于是,子路抚琴,孔子唱歌,琴声和谐优雅。《孔子家语》记载:“子路弹剑而歌,孔子和之。”子路看到孔子被非法拘禁,还这样神情自若,感到非常奇怪。孔子说:“在水中不怕蛟龙的,是渔夫之勇;在野外不怕虎豹的,是猎人之勇;面对刀枪不顾死活向前冲的,是武士之勇;能掌握自己命运临大难而不惧的,是圣人之勇。”从此,孔子的“临大难而不惧”则成了一句名言,后来人们简称为“临危不惧”。匡人听说围住的是孔子一行而不是阳虎,遂赔礼道歉撤兵放行。

《论语》中《子罕》《先进》篇都有关于“子畏于匡”的记载。关于匡地在何处,历来有多种说法,如长垣说、郑国说、宋国说。笔者认为宋国说最为可信:其一,典籍记载充分,《庄子·秋水》:“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这是记述孔子游匡历史事件并指出匡的地望的最早的书,庄子乃宋人,更可信。西汉刘向《说苑·杂言》载:“孔子之宋匡,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因围孔子。”亦主匡在宋国。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指出:“匡,宋邑也。”其二,睢县匡城正处于孔子从卫至陈的直线上,而长垣县匡城则偏西南方向,若是此处,孔子自卫去陈是走了弯路。其三,睢县匡城史迹遗存和传说记载丰富,如匡城故城仍存遗址及孔子与赔情店的故事等。

尼岗之上授古乐瑟台遗域传雅风

孔子从卫国至陈国,中间经过宋国。此行,是路经宋国西部,大致今天商丘市的民权外黄和寄岗、睢县匡城至柘城一线。其间,孔子带领弟子曾在宋国西部一座形如小山的土丘旁休憩寄居,并在松树下弹琴鸣瑟,奏《文王操》。后来,人们便谓此丘为“鼓瑟台”或“瑟台遗域”,并把土丘之处村落的名称以孔子的字“仲尼”改称“尼岗”。至明代,尼岗已有村民多人。村中有一蔡姓大户的后生天佑,仰慕圣人业赞,在土丘旁用石块筑一住室,发愤苦学。他中举入仕,后来官居吏部尚书。蔡家为显耀门庭,改“尼岗”为“蔡石岗”。以后人们又想把蔡石岗更为原名,但为避讳直呼圣人字中的“尼”字,就以孔子曾在此寄居,改村名为“寄岗”。该村向属睢州,年划归民权县,今属龙塘镇。

孔子自公元前年自卫至宋,公元前年自宋适陈,在宋国居住停留大半年时间,其中一段时间就在寄岗村传授古乐,习礼讲学,并招收了10多名新弟子。孔子在此寄居所用过的水井,当地称为“夫子井”,据说千百年来这口井从没有干涸过,水清洌甘甜。如今位于寄岗村北,井深丈余,井口用方条石砌盖。而且,井旁的池塘内所产莲藕清脆无渣。当地村民称池塘为“莲池坑”,士人则誉为“莲池旧迹”。至今,寄岗一带还流传着孔子爱吃当地芹菜,曾拜当地芹农为师,因而“芹田增辉”的传说故事。寄岗村夫子井西北方向不远处的鼓瑟台上,现立有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寄岗遗址”碑碣一通,具象地记录着昔日孔子在此的行踪旧迹。明清时期,寄岗村还建有孔庙以祀孔子,后改称“皇教寺”,“破四旧”时被拆毁,现存有清代孔子讲学碑一通。

路经外黄绕城过孔圣让道宁车湾

孔子当年经过宋国时,有记载的是先到达了古外黄城(今民权县内黄集),然后向南在尼岗(今民权县寄岗村)寄居讲学授徒,再向南路经匡邑(今睢县匡城集)蒙难解围后,继续向东南行走经柘县(今柘城县)而至陈国(治今淮阳县)。就在孔子即将进入宋国的外黄城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他乘着牛车来到宋国一小村旁,被路上两个堆土垒城的儿童挡住了去路。儿童用路上的松土垒成城池的样子进行玩耍,由于路面太窄,孔子的车过不去。弟子下车让玩童让道,玩童力辩道:“这是我们垒的城,试问先生是城为车让道呢?还是车为城让道呢?”孔子听孩子们说得有理,遂令弟子拧车转弯,绕“城”而过。孩子们回村把此事说出后,大人们一边对孔子的谦逊深感钦佩,一边为家乡孩童的聪明感到骄傲。于是,便把村名改为“拧车弯”以示纪念。后将“拧”改为“宁”,村名便成了“宁车湾”。

据村民姚景坤讲,宁车湾附近的秋树营村(原名清水营)、石槽村、牛牧岗村(原名金牛寺村)等村庄名字的由来,都与孔子所乘车的牛有关,这里也都是当年孔子乘车路过的地方。如今,“孔子让道”这个典故已经为很多版本中小学教材所引用。古宋之地有关孔子行游的遗迹及传说故事世代流传,作为商丘历史乃至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为这方热土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作者简介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4匡城蒙难憩尼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58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