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此言有

发布时间:2024/5/25 13:07:57   点击数: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www.jpm.cn/article-123588-1.html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语出《孟子·滕文公》。孟子将这两个学派提出来,其实是为了加以反对,借以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如果想要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就需要知道孟子、杨朱、墨子三方是在何种领域有了什么样的分歧,三人所持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杨朱:历来认为是道家分支,其实颇有争议提到道家学派,我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庄,但或许还有另一个分支,叫做杨朱学派。这个学派在后世的影响微乎其微,文人多不屑于去研究它,是因为它的主张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杨朱是一个“利己”之人,他最重要的主张就是“为我”和“贵生”。这种主张出现得很奇怪,也很有意思。有这样一个故事:墨子的弟子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掉您身上的一根汗毛,对社会有非常大的益处,您同意吗?”杨朱回答:“不行。”这就是成语“一毛不拔”的由来。这种主张也体现了杨朱对于自己利益的维护,天下利益是天下的,自己利益是自己的,两者同样重要,没有道理因为天下利益就要牺牲个人。也许看到这里,很多人会感觉这个杨朱很自私,但其实不是,他还有另一个主张“贵生”。利己主义者往往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所以“损人利己”的事情他们做起来没有多大的愧疚感,所以经常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当做借口。但是,杨朱不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不愿意为了天下利益而牺牲小我,同样也不愿意因为自己的利益而使他人为之牺牲。即他既反对别人侵害自己的利益,同样也反对自己去侵害他人的利益。这就是杨朱的政治理想,让所有人都得到保护、都能拥有不受侵害的权益,他想建立这样一种社会秩序。所以说,杨朱不是一个自私的人,只不过他的主张有些过于理想化。如果我们再深入挖掘一点,探究一下当时社会的背景,就会感觉杨朱的观点其实非常有社会价值。杨朱生活的年代,一般认为是属于春秋战国之交,很难断定细节,但根据文献记载和学者考证,大致范围就在于此。这个时期的社会阶层其实比较固定,不像汉朝之后,阶级变得流动,界限不是很分明,毕竟刘邦自己就是出身微末而有天下。当时的社会平民和贵族是有着非常鲜明的界限的,即使是得到重用的“士”,其实也有很多都是“寒士”,真正能达到上层社会的是很小一部分人,更别说还有“士”之外的普通百姓了。考虑到这样的背景就能知道,杨朱其实是为了这些普通百姓而发声的,他反对很多国家的统治者以牺牲平民的利益来供养贵族,发动战争。在他看来,贵族的利益也好,平民的利益也好,都应该得到保护。所以杨朱之学在当时是非常著名的学说,是和墨家齐名的显学之一,有非常多的支持者。只不过后来孟子等人的反对、故意曲解,又经过秦代的“焚书”,使得这一学派的主张只能散见于《孟子》、《庄子》、《列子》、《吕氏春秋》等典籍之中,鲜有人去研究与传播。主流观点认为杨朱学派是道家分支,但从其主张来看,或许不是道家学说。历来认为其主张来自于《道德经·第十三章》: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其实有点牵强,两者承继并不明显。而同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旗帜鲜明地反对杨朱的观念,所以将其归入道家似有不妥。但总体来说,杨朱之学有道家的影子,同样也有墨家、儒家等思想在其中,非常符合当时诸子百家互相融合的现实。墨翟:兼爱非攻的主张,显得太过理想墨家的主张非常明确,叫做“兼爱”、“非攻”,其实还有两个,是“节俭”与“尚贤”。与杨朱“一毛不拔”的观念正好相反,墨家主张舍身以济天下。墨家当时人数非常多,成分也特别复杂,有贵族、有平民、有游侠、有官宦,总之凡是认同其观念者,并不限制出身。所以我们看墨家的典籍就会发现,里面的内容非常庞杂,涉及到了各个层面,语言也多重复、啰嗦,说明编纂的时候资料非常地多。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组织,首领就叫做“巨子”,在社会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力。墨家的门徒有点类似后世的游侠或者大侠,往往为了自己的主张而不惜命。比如听说墨子听说了楚国要攻打宋国,其实和他没什么关系,但他还是不远万里地来到楚国平息战争,并且与公输班在攻城器械上进行了一次较量。结果是: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于是公输班恼羞成怒,说杀掉墨子是最好的办法。当然因为墨子有后手,所以没有成功。但可以看到,墨子是真的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平息战乱,在他看来,个人的安危并没有两国战乱重要。也正是因为如此,墨家的学说在当时的社会里有着非常强烈的支持,再加上其势力庞大,上层社会、底层社会都有影响力,所以各诸侯国也不是很想得罪这一组织。这是一批理想的狂热者,虽然可敬,但认死理,有时候会非常疯狂。孟子:“义”与“利”从此对立,形成了传统“义利观”孟子关于“杨朱”和“墨翟”的言论是这样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孟子认为,当今天下乱纷争,有识之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这就是诸子百家的由来。其中杨、墨两种学说有很高的声望,但都是对人心危害极大的蛊惑言论。杨朱讲求“为我”,那么必然就会将贵族、平民的利益等同起来,都加以保护,这明显的不现实的。如果真的这样做了,那么君主的权威在哪呢?这个国家必然会没有尊卑长幼、君臣夫妇,失去了等级观念,那岂不是乱套了。这就是杨朱之言所导致的“无君”。而墨子倡导“兼爱”,宁可牺牲自身也在所不惜,是为了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我,这是不孝顺的。儒家非常讲求孝的品质,认为一个人只有能尊敬父母兄长,他才有可能尊重社会上的其他人。毕竟,如果一个人对父母兄长这些与他十分亲近的人都不好,那怎么能指望他能善待社会上的其他人呢?墨家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我,是将其他人当做自己的父母兄长来对待了,这是让其父母兄长伤心的事情,那就是不孝。那这个社会没有了伦理道德,岂不是乱套了吗?这就是墨家主张所导致的“无父”。所以,孟子借机提出来,我们应该奉行孔子的主张,其实也是他自己的主张。孟子认可贵族享有特殊的权益,但同时也要求他们施行“仁政”,即维护百姓的利益。与之对比来看,杨朱和墨翟的言论都是非常偏激的,孟子的做法更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而关于是否应该牺牲自我来成全天下利益的问题上,孟子的主张和杨、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杨、墨都是站在个人和集体对立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所以认为是两者必然有一个取舍。而孟子将对立的双方换了一下。孟子认为,一个人的选择如何和外界都没有关系,只和自己的“心”有关。也就是说,个人的利益和天下人的利益不再是互不相关的事物,从个人角度看,这是“利”与“义”的对立,都是在个人的“心”中。所以,孟子说的“舍生取义”,其实是一个人在面对“义”、“利”之时的选择问题,而不是如杨、墨那样,站在个人和集体之外来看待这一选择。孟子将众人的选择变成了个人的取舍,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舍生取义,孟子提出“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实际上有两个目的:琵琶女的生活一点都不凄惨,白居易《琵琶行》到底在表达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tj/258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