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1.绝不说教,绝无鸡汤!(这很重要)
2.《老子》版本众多,有马王堆帛书甲、乙本,有楚墓竹简本,有河上公本和王弼本。
按照历史影响和流传范围,我会以王弼本为依据每天一章。
3.我个人不认为《道德经》是唯一标准或有唯一标准,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经》,只追求“和而不同”。
“太上老君”李耳图源:网络
在战国楚墓竹简本《道德经》出土前,关于老子所处的时代还在猜测中,直到楚墓竹简本出土后,才将老子确定为春秋时期人。
概括春秋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们创造了一段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就包括孔子,老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
他们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并创立了不同学派。
虽角度不同,方向不一,诸子百家都默认地将“天”“天道”作为天地之始。
只有老子提出了“道”,并将其奉为最高范畴,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将天法归于道法。
也提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将“道”定位于天地形成之前。
老子抽离出当时盛行的“神造说”,提出了更加抽象的“道”,“道”的提出本意是为治国平天下。
但随着几千年的流传,这本文约而义丰的《道德经》也逐渐被我们百姓所熟知。“道”也成为很多人修身养德的标准。
那何为“道”呢?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道德经》中悟出属于自己的“道”。
《第一章》大白话:你能把“道”说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可以命名的,那也不是永恒的名。“无名”是天地的初始,“有名”是万物的根基。所以常从无欲中观察道(无名)的奥妙,从“有”中寻找道(有名)的踪迹。其实有和无讲的是一回事,只是名称不同,都是微妙且深远的。它们可以说是一切深邃,看不透的总门。
第一章看似只是讲了些关于“道”虚无缥缈的概念。
但在第一章前两句,老子就引出了极其重要的观点:道可以遵循,但无法命名。
为什么说可以遵循却无法命名?
举个例子:如果你现在是用手机在看这篇文章,那么手机在被命名之前,它们只是一堆零件,只是科技的进步和人工的组装才有了这个叫做“手机”的物品。
那假如你现在把你的手机砸到地上,蹬上几脚,再加上几锤子,在它只剩一堆无法组装起来的零件的时候,也就无法用“手机”这个词给你脚下的一堆零件命名了。这堆零件就会有个新名称:废品。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都是在变化的,无论是人为变化还是自然变化。
那么“道”更是如此,它是先于天地之前的一种力量,永恒于世,变化无穷,更不可能被命名,所以老子也只是暂且将这种力量称为“道”。
第三句:故,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
常常抛去自己的利益和欲望去观察事物发展的本质,常常带着理性去分析万物发展的边界。
举个例子: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对自己的利害考虑的太多,很容易认识不全面,而如果可以暂时放下利益将自己从局中抽离出来,然后带着理性去分析事情发展的方向,往往可以看得更清楚、更全面。
我们生活中也常有拿着手机找手机的事,那如果在找手机需求强烈的时候冷静下来,暂时不去想手机,会不会就发现手机已经被你踩成废品了呢?
结语第一章老子提出了“道”,并指出“道”的重要性,为自己的理论定下了基调。
同时也确立了《道德经》中宏大的世界观,使人们开始思考天地形成之前是什么,天地为什么会形成,而万事万物又为何会如此发展。
这些疑问,老子都会在《道德经》中一一解答,后期我也会以自己浅薄的理解为大家带来《道德经》的解读。
大家以往看到的《道德经》解说或译读,可能会注意到,作者们喜欢在每一章后面加一个历史小故事,但我不认为《道德经》每一章都需要故事来印证,很多章节配上个小故事实在有点牵强附会。
最后各位如果不认同或是有自己的理解,大家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但高手过招,点到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