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家能够及时抽身隐退,总能一生圆满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功业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人性中深层的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功恋势,但能够及时抽身隐退,总能一生圆满。”
1.抱一为天下式
老子说,自古以来,悟道的圣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固守一个原则以自处。“一”就是道,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是一个可以始终持守的方法。它是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下庄子的说法。庄子之意,世所谓道德者,非有定实,常因实地而迁移。故曰:“水行无若用舟,陆行无若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推之于陆,则没世而不行寻常。”在这里庄子告诉世人“变”才是人生不变的真理。而从这个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个人绝对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待世界,一个眼光僵化的人绝对不会获得成功。
这个世界瞬息万变,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永久持守不变的。但是道家智慧却认为有一条可以永久不变的法则,那就是随着外物的变化而变化,套用一句俗话就是,唯一的不变是变化。这就是老子为我们留下的一招鲜可以吃遍天下的处世智慧。
刘禹锡有这样一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这句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万物变化的力量。现代物理学表明,事物每时每刻都在运动变化,没有停息的一刻,运动变化才是真正的和谐。
人们常常说:“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确如此,世界在不停地变化,社会在不停地变化,我们自己也在不停地变化。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我们每个人只要回想一下10年前的自己,就不由得会感慨万千。面对世界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的计划能赶得上吗?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像能掐会算的诸葛亮一样,把一切变化都计划在内吗?不,绝对不可能。
有一个人,昏睡多年,一觉醒来已是10年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他的股票经纪人。经纪人告诉他:“老弟,你的A股票已涨到万美元,B股票涨到万美元。”
“我发财了!”这位老兄欢呼起来。
这时,电话接线员插话说:“先生,3分钟已到,请付电话费万美元。”
这个故事透露着这样的信息,一切都在变化,有时情况变化得令人不可思议,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那么,我们怎样来应对周围发生的这一切变化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变通。
一个著名人物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时说:“你可以超越任何障碍。如果它太高,你可以从底下穿过;如果它很矮,你可以从上面跨过去。总会有办法的。”所以,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只存在暂时还没想到的方法。
千万不要低估了变通的力量,变通的力量能让人获得成功,同样也能给人类制造出许多麻烦,让人们防不胜防。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意思是说只要贼惦记住了你,他就会不停地琢磨你,即使你的防范措施再严密,他也会想出一条我们预想不到的变通之法。
一个人必须善于改变自己,才能在人生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个旅行者早上出门时,一个旅行者带了一把伞,另一个旅行者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旅行者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归来,拿伞的旅行者淋得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旅行者跌得满身是伤,而第三个旅行者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很纳闷,问第三个旅行者:“你怎么会没有事呢?”第三个旅行者没有回答,而是问拿伞的旅行者:“你为什么会淋湿而没有摔伤呢?”拿伞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到的时候,我因为有了伞,就大胆地在雨中走,却不知怎么就被淋湿了。
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因为没有拐杖,所以走得非常小心,专拣平稳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摔伤。”然后,第三个旅行者又问拿拐杖的旅行者:“你为什么没有淋湿而摔伤了呢?”拿拐杖的旅行者说:“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没有带雨伞,便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所以没有淋湿。当我走在泥泞坎坷的路上时,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不知为什么常常跌跤。”第三个旅行者听后笑笑说:“这就是为什么你们拿伞的淋湿了,拿拐杖的跌伤了,而我却安然无恙的原因。当大雨来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时我小心地走,所以我没有淋湿也没有跌伤。”
这个故事可谓是对庄子“水行无若用舟,陆行无若用车”的绝佳诠释。确实,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不同的情况,尤其是困难的时候,必须学会变通。因为客观的情况在不断地变化,我们必须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正如诸葛亮所说:“因天之时,因地之势,依人之利而所向无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克服各种困难获得成功。
对于善于变通的人来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困难,只是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而已,所以善于变通的人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成功。
人生在世,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不一样,每个人遇到的困难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是否懂得变通将决定其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说:“聪明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而不明智的人只会坚持要世界适应自己。”而我们今天要说:变化则是立世的根本,向道家先贤们学习随机应变的道理,我们才能在人生长河中走得更远更顺,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2.参透名利退全身
常言说得好,富贵于我如浮云。数千年来,中国历史一直上演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政治的险恶,入世与出世,成为中国仁人志士艰难的抉择,既铿锵刚劲,又痛苦无奈。青史上许多留名之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功”与“身”的平衡点。“儒”是进取的,理性的,是社会的,宗族的,是油然于心的;而“道”呢,则是个人的,直觉的,是天然的,无可奈何的。
老子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哉。”功业既成,抽身退去,天道使然。花开果生,果结花谢,自然之道。老子对人生的洞察是智者的深邃,一眼便窥透了人性中深层的内核。人莫不爱财慕富,贪恋权势,但能够及时抽身引退,总能一生圆满。
历史上,功成身退、及时抽身以保全自己的例子可谓俯拾即是。这些人一般被认为有隐士之风,比如辅佐勾践灭吴的范蠡。
越王勾践的大臣范蠡,辅佐勾践20多年,灭掉吴国后却上书请辞。勾践十分不解:“现在你功高位尊,无所忧患,正是尽享富贵的时候,为何轻言放弃呢?”
范蠡搪塞掩饰,不肯正面回答,他只对家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久;人不知止,其祸必生。勾践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这样的君主岂能轻信?”他的家人不想逃难:“富贵得来不易,眼下正是再进一步的时候,机不可失啊!”
范蠡长叹:“人的一念之差往往决定着生死福祸。若为贪念所系,就悔之不及了。”他于是不辞而别,带着家人从海路逃到齐国,改名换姓,再创家业。范蠡头脑聪明无比,经营有方,不长时间,就富甲一方。齐王听说了他的才能,便任他为相。范蠡的想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他忧心说:“治家能积累千金,居官能升至将相。若不思退,凶险马上就会降临。”
他退回了相印,又决定散尽家财远走,他的家人苦劝不止,又说:“这是我们辛劳所得,不贪不占,为何要白白送给别人呢?”范蠡开口说:“人贫我富,人无我有,若只取不施,恃富不仁,何不放弃呢?”他把家财分给好友,来到陶邑过着隐居生活。
初到陶邑,范蠡不顾家人的埋怨,自觉无比快乐。时间一长,范蠡又思治业大计。他的家人带有怨气地说:“人人思富,个个求财,你富不珍惜,口言钱财无用,今日何必再言此事?钱财有那么好赚吗?”
范蠡轻松一笑说:“穷富之别,在乎心也。只要有心,钱财取之何难?”范蠡认为陶邑位于天下的中心,四通八达,正是交易的好地方。他于是以经商为业,求取利润。范蠡的经商谋略也是超群的,没用多久就又积聚了巨万资财,成了当地首富,号称“陶朱公”。
后来,范蠡又散尽家财:“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过分看重它才能得到它,此中真谛非守财者所能悟出。它让人受益无穷啊!”
自从范蠡不辞而别以后,文种又见勾践日夜享乐,有点心灰意懒,常常称病不朝。于是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说:“大夫文种自恃有功,倨傲不朝,背地里勾结私党,企图叛乱……”
越王勾践把一把宝剑赐给文种,命令道:“你教寡人七种计谋征服吴国,寡人只用了其中三种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计谋留在你那儿,我命令你去替我死去的先王谋划吧!”
大夫文种悔恨地说:“这都怪我不听范蠡的劝告啊!”言毕,愤然自尽了。
范蠡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功成身退,保住了自己的性命,这正是范蠡高人一等的谋略。而大夫文种不听范蠡的劝告,贪恋权位,对越王勾践的残忍和胸怀认识不足,最后落得饮剑身亡。历史上,类似范蠡的事例还有许多,像商汤时的伊尹、傅说,周朝开国之相姜太公,汉朝开国时的张良、陈平,等等。这些人都是道家人物,身体力行地实践着道家“功成、名遂、身退”的天道。有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意味,帮别人打下了江山,自己就飘然而去了。其实,做人懂得急流勇退,在树大招风前及时抽身,才是做人的智慧,而且也丝毫不失大义本色。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