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道家认识天下万物,不能离开总根源,否则会
天下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些起始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既然已经找到本原,就可以了解万物的属性了;既然认识了万物,也就可以反推其根本,这样就永远不会失败。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你就终生不会有劳苦愁烦。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够通过不起眼的小事,观察透彻叫作“明”,能始终看到自己柔弱一面,也就是达到强大的条件。善于运用身边的光影变化,反映内心的明暗是非,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是所谓遵循了最基本的常理。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的发展中去追寻这个自然之道的总根源。因为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能向外奔逐,否则就会迷失自我。在社会活动中,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能被私欲与妄见蔽障,否则就难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庄子的这一观点,向我们揭示了认识自然规律的方法。庄子的这种认识论坚持“得母→知子→守母”的公式。即:从源头把握事物的发展,从研究“母”与“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入手。只有掌握了事物发展的经过,再找到坚守始初的原则,事物的生命才能保持长久。
正如我们的先民们在无意中的抬头仰望中,发现了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细心的百姓在观察万物的动态变化中,发现了万物兴衰的特定规律,其中农历的诞生就是这个“道”的产物之一。有了“农历”的规律,才有了“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才逐渐演变出了中国古代千百年灿烂的农耕文明,这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的具体表现。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指的就是保持自然的原始状态,塞住人由于智慧的增长而增添的贪婪和欲望,这样,人们才不会有劳苦愁烦。但是,老子所说的“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并不是真的要我们完全与外界封闭,而是一种夸大的说法,它主要强调的是封闭掉外界的诱惑可能对我们造成的种种伤害,警戒我们不要妄想和妄为,因为这些妄想和妄为是违背大道德性的,违背大道必定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子要我们堵住“五味”“五色”“五音”进入我们身体的通道,这里的堵塞不是指完全的不吃、不看、不听,他允许正当的人类活动,而堵塞的是诱惑灵魂堕落的通道。一旦这些的通道被打开,人们必将遭受深重的灾难,到时候身心沦陷,没有人能救得了。
除了要学会堵塞贪欲和虚妄,我们还要学会看到事物的细小处。也就是道家所说的“明”。“明”是指明晰,意思是要把事情看得明白清晰,以达到“见小知大”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够“见小”呢?也就是说,我们看事物不能仅仅看到表面的、显眼的地方,还要深入观察事物的细微情节,体察其微妙之处。并从细节的地方堵住人的贪欲的横流。只有这样才能看到事情的原貌。例如,在军事设备中,那些激光、电磁往往比大刀长矛更具杀伤力。在医学上,那些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病菌往往危害更大。
所以说,那些微小或者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能决定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对人的认识也有更大的迷惑和诱导性。因此,真正的智者不是能“见大”而是能“见小”。
能“见小”,是考验一个人的智慧与定性,发掘事物本质的关键点。
刘邦取得霸业后,开始对帮助他建功立业的人论功行赏,他首先将功劳最大的20余人,封了官,赏了地,而其余的将领都在相互比较功劳的大小,并且谁也不服谁,日夜争执不休,刘备对他们封赏的事根本没法正常进行下去了。
有一天,刘邦从洛阳南宫的阁楼上向远处望去,他看见那些将领们正在洛水岸边的沙滩上,三人一群、五人一伙地交头接耳,好像在议论着什么。
刘邦问站在身边的张良:“他们在嘀咕些什么?”
张良说:“这难道还不明显吗?他们是聚在一起策划谋反呢!”
刘邦很是震惊:“天下好不容易才平定下来,他们为何又要谋反?”
张良说:“陛下您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起事,靠着他们这一班人夺取了天下;现如今陛下贵为天子了,而所封的人都是原来的朋友和亲戚故旧,所杀的,都是曾与您结下过冤仇的人。他们心里一合计,天下只有这么大了,想要得到封赏的人却那么多,他们担心陛下您拿不定主意,到底该赏给谁,又担心自己曾经有什么地方得罪了陛下您而遭猜疑被杀,因此不如退而求全,聚在一起策划谋反,这样一来保全的机会还大一些。”
刘邦听后一直愁眉不展,嘴里嘟囔着:“这可怎么办才好?”
张良低头沉思了一会,抬头问刘邦:“陛下,您有没有平生最憎恨的一个人,而且大臣们又都了解这一点的?”
刘邦说:“有这样一个人。他叫雍齿。这个人原来就跟我不合,而且曾一度给我难堪,我早就想杀了他,只是因为他在后期立下的功劳颇多,我才有所不忍。”
张良说:“那么,您现在就立即对雍齿封爵赏地,这样一来,大臣就安心了,再不会有逆反之谋了。”
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立刻大摆宴席,当众封雍齿为侯,同时督促丞相赶快为其定功行封。宴会以后,大臣们都很高兴,心里的石头似乎终于落地了,纷纷议论说:“雍齿都被封为侯了,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张良从一个微小处着眼,又从一个小小的封赏细节入手,帮助刘邦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就是老子说的“见小曰明”的具体应用。
细节之处方显大智慧,不要以为成功者都是在大事情的处理上显现出魄力和勇气。相反,越是大智慧者,越是注重细节的观察和琢磨,他们更懂得细节决定成败,更懂得细节之处往往暗藏玄机的道理。
正像四季的交替,自然万物的更迭,都有其内在的规律与道理。它们都无时无刻在细微之处向我们暗示了大自然的“道”。因此,如果你想要透过大变化、大动荡,看清事物的本质,那就需要你拿出那颗善于发掘的心和善于观察的眼睛了。
后其身才能身先天永恒而地无垠。天地之所以永恒无垠,因为它们并非为自己的存在而长久地运行着,因此才能得到永恒。同理,有“道”的人把自身利益摆在最后,反而领先得到利益;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而得以保全自身性命。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吗?所以反而能成就他的自我。
老子认为,一个人没有私心,反而能成就大事。老子用天道推演人道,他认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并非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发挥自己的价值。圣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往往以公利为先,所以生前即使没有身居高位,死后也能名垂千古,成就了“大私”。
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与老子“后而先、外而存”思想的殊途同归,而范仲淹本人的经历也正是由大公至大私的范例。他推己及人、先人后己,不仅深得部下拥戴,而且坐镇北部边陲数十年,一直令垂涎的匈奴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一心公事,不念私利,朝中上下无不心服口服,最后纵然官居宰相,依然保持公正无私的道义,他一生虽追求无私,可最终功名利禄样样不缺,这不正是成了大私吗?
有人会质问:谁没有私心?难道那些所谓的无私的大人物就一定是一心为公、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吗?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到,老子所提倡的无私,指的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而绝非只顾他人利益,而全然不顾自己的,更不是指只办公事不求私利的。如果连自己应该得的利益也抛掷掉了,那他岂不是失去了立足的根本条件吗?还何谈利人和无私呢?
因此,私心每个人都会有,但有层次和境界之分。而这种层次的划分主要表现在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满足私利的是人之常情,但他的思想境界自然就低一等,先人再己的则是一种豁达的气度,这种人的思想境界自然就高一等。
实际上,按照老子后而先的逻辑反推断,私心重的人,得到的不一定就比无私的人多。没准私心越重,所失越大。就像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那些“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的人,由于他们的小气,由于他们只想贪图便宜、不想付出的私心,必然会导致糟糕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评价,朋友厌弃他,同事冷落他,甚至连亲人也会背离他。当这样的人生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人际环境中时,他的一切活动和发展必然不会顺利。那么,他所失去的恐怕要比他得到和保留的多得多。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件事情,越是想做好越是很难做好,越是不想出差错就越会出错。有些东西,你越想占有就越会失去。
某天,一个战士正在和战友们修筑工事,突然,一架敌机向阵地俯冲了下来。按照常理,发现敌机俯冲时应该毫不犹豫地卧倒,以避免冲击力量对自己造成伤害。但这位战士并没有按照平时所训练的那样立刻卧倒,因为他发现一个战友并不知情地站在离他五六米远的地方。
他来不及犹豫,一个箭步飞奔上去,紧紧地将战友掩护在了自己的身体下。随后,一阵巨响,飞溅起来的泥土纷纷落在了战士们的身上。躲过一劫的战士们回过神来一看,不禁目瞪口呆———刚才那位救人战士所处的位置,刚好被敌机击中,被炸成了一个硕大的坑……
与其说这个战士救了战友,或者是这个战友救了这位战士,倒不如说是他自己的无私救了自己。
这位战士的义举与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正是出自一个道理。自私,是人类的天性。但有些时候,成就我们私利的,是无私。因为我们在无私做事的时候,最终帮助和快乐的是我们自己。
年的汶川地震不仅震垮了那些楼房屋瓦,还震碎了全国人民的心。一时间,全国上下纷纷向地震灾区伸出了援手,社会各界人士也表现出了极强的责任心和爱心。大家齐心协力地投入到了抗震救灾的活动当中。
在这场大救援中,“无私”两个字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无论人与人之间是否相识,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大家都把个人的利益抛到了脑后,把灾区利益,把国家利益,把每一个生命放在了最高位置。无论是武警战士,还是自发前来的志愿者,他们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在了一边,把自己亲人的生命放在了其次,而选择在艰难的环境中,奋不顾身地挽救着一个又一个陌生人的生命和财物。
在那一刻,他们把人类的无私本性表现到了极致,真正实现了道家所宣扬的“后其身”。
但是,灾难过后,全国人民没有亏待那些无私的奉献者,他们的名字和事迹也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他们所得到的爱戴和敬仰就是他们用无私所换来的最大的“利益”,而且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利益。这再一次用事实证明了老子所说的“无私”后的“大私”。
正所谓:一公则万事通,一私则万事闲。
在生活中,我们没必要完全抛弃私心,但至少应该把握一个原则:在顾全大局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用正当手段保全自己的私利。
太阳没有私心,所以它普照了万物生灵,雨露没有私心,所以才滋养了山川田地。无私的心是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根本,也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虽说私心是人的本能,但是私心不应该成为人的本性。尤其是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先人后己的无私心更成了决定我们人生价值的关键所在。
在无序中寻找有序看它看不见,叫作“夷”;听它听不到,叫作“希”;摸它摸不着,叫作“微”。这三者,不可推究责问,因为它们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亮,它的下面也不显得晦暗。渺茫悠远,不可名状,又回归到空虚无物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形象,所以就称作它“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把握古已有之的道,同它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所谓大道的规律。
宇宙之大,混混沌沌,貌似无序混乱,然而无序中却又有某种规律在支配着一切,从牛顿的万有引力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我们一步步地朝这个“规律”真相靠近。尼采曾说:“智慧给认知划定了界限,对于有的事情我永远不想知道!”也许当我们自以为找到了所谓的真理时,真正的真理却躲在一个角落里窃笑吧,因为真正的规律和“道”是无法被人类揭露出来的。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