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庄子求得玄中解,方为人上人生死同状,万
孔子第六次拜见老子,云“不能化为人,安能化人。”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差别是能量差。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在精神的境界里,人的确存在着不同的层次,至少有圣人、神人、至人三者之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无论我们怎样不甘心承认现实,然而在圣人、神人、至人的眼中,我等苍生始终是在苦海中沉沉浮浮,不能自拔。
孔子悟到了这一句话之前,整整三个月没有说一句话。可见悟出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别究竟有多难。人本具足,道与之貌,天与之形。貌乃神貌,是大道赋予的神性。可是人们游于坚白同异、是非恩怨之间,忘记了自己可以上下通玄的本能,于是乎,上见光而下为土,生于土而又返于土。
我等本应本顶天立地,书写人间大写的人,如不能与天地精神往来,却又君子小人哉,那不是还在梦中吗?同样在逆旅之中,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归,如同迷途的羔羊。孔子知道自己以前用君子小人来区分人间世人,原来都是愚痴。知其愚者,非为大愚;知其惑者,非为大惑。愚而不知,方为大愚,惑而不知,方为大惑。大愚者不灵,大惑者不解。
那个南荣趎,老子看到他,悲悯地说道“可怜哉!你也想解脱自己,可是你并不知道从哪里做起,你太茫然了,可怜哉。”
孔子悟到了这一层,老子说“丘,得也!”孔丘啊,你已经悟道了!
庄子在天地篇说“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此话作何理解?天地原本只有一个心,万物本来也是同本同宗的。生死只是一个假象。故得道之人,看待生死,犹如白天黑夜的自然轮回一般。不能了悟此中道,就会贪生怕死,从而因为贪生和怕死而相爱和相杀,从此纠缠在一起,在这相互纠缠中,出不去,回不来。
如何打开这结节?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此古之所谓帝之悬解。”知其不可奈何,不是无可奈何,而是看到了万物一府,死生同状,所以根本不值得去计较,不值得为此劳神明为一。安之若命,更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苟且偷安,而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无有牵挂,从而能和生命本源链接的过程。分成这两步走,即可玄解,可解除人间的倒悬之苦。
庄子讲“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是在庄子《德充符》篇说的,到了《大宗师》篇,进一步补充道“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凡是不能从苦海沉浮中上岸的,那是因为你还在执着于和他人的纠缠中,还是活在世人的评价体系中,还活在认知隔离中......犹如一根打上了很多结节的绳子,不知从两头解开,而寻求其它地方解脱,只能是越解越紧。
何谓命?且然无间谓之命。人的命运是由天地宇宙的本心决定的。与物有结者,是在枝枝叶叶上下功夫,其为“欺德”也,在用一己之力来和天性对抗,岂不是涉海凿河,蚊虻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