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画说庄子跨越两千多年,跟先哲学学夫妻
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次读关于庄子的书,但又觉得其中涉及的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详,仔细阅读才发现,虽然那些成语我可以张口就来,但其中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清楚。
拿到《画说庄子》这本书的第一感觉,简直美得舍不得放下,作者于莲用她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故事以油画的形式呈现,又以自己的理解将庄子的哲学理念以通俗的文字表达出来。
很幸运,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接触到这些哲学思想,更庆幸的是,跟随作者的解读,让我有了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甚至有些道理可以应用到夫妻相处之中。
1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相濡以沫这个词,在我心里一直是对夫妻关系至高无上的评价,它既表达了伴侣之间你侬我侬的情意,也道出夫妻在风雨中同舟共济的责任心。
但作者认为,庄子最初的本意并非用相濡以沫来比喻伉俪情深,不离不弃。
《庄子》的原文是:“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记于江湖。”
大意为:“一口泉水干涸了,几条鱼困于陆地,它们相互吹出水泡、吐出唾沫,以湿润对方,这种境况实在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记对方。”
如此看来,这几条鱼与其在相濡以沫中残喘,等待死亡的降临,莫不如各自放手,去寻找更宽广的江湖,给彼此一线生机。
对于鱼来说如此,那么对于人呢?
作者的建议是,我们不如接纳命运的所有“馈赠”,至于是选择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可以视情况而定。
如果夫妻同心,虽然不能拥有遨游江湖的自在,那么就在相濡以沫中坚定前行,去寻找我们的江湖。如果有幸拥有了江湖的资源,我们就努力拓宽自己的路,不至于陷入到相濡以沫的困境中去。
最可悲的是,现实中不乏这样的夫妻,他们一有风吹草动就不顾伴侣的死活,迫不及待地去寻找自己的江湖。
曾听亲戚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女人因病重进入重症监护室,几天后没什么起色,娘家人提议去省城或者更权威的地方就医,但她丈夫却签下了放弃治疗的同意书。
我虽然不知道故事背后的细节,但他没做最后的努力就轻易放弃了妻子,显得有些无情。
故事的后续是,她被女儿和哥哥强行转院后,又到两个大城市分别经历了手术和长时间的调养,活了下来。
虽然她需要长期服药,但五十岁出头的她毕竟还活着,而且可以独立生活。
我相信,庄子虽然不建议大家绑在一起等死,但也并非让一条鱼去逃生,而是双方都要各自安好,各自拥有自己的江湖。
一个人,就好好创造自己的江湖,两个人,就并肩维护小家庭的江湖,避免落入相濡以沫的境地,才能在不失内心自由的同时,拥抱幸福。
2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以自己的感受去评价他人的行为。
夫妻之间更甚,两个人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也存在差异,却因婚姻而成为这世上最亲近的人,朝夕相处中难免会出现以己之心度彼之腹的情形。
最近爱人在追一部电视剧,从剧情到演技都烂到无法形容,但他就是不肯换,一边吐槽一边强忍着看。
每次我建议他选个别的剧来看,他都不理睬,好像不知道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就损失了什么似的。
我觉得他就是在浪费时间,但他好像却乐在其中,每天晚上都要打开电视看一会儿,那些背课文似的对白听得我简直要崩溃了,我只好戴上耳机听歌、听课,或者干脆看视频。
爱人为什么一定要看?也许因为他一贯要求自己凡事有始有终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听故事,一旦听到了开头,就在心里成了未完的事,产生了一些悬念,整日无法释怀,类似于听评书时最可恨的那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让人抓心挠肝地放不下,与其让这种感觉折磨自己,不如花一点时间看完了事。
至于我认为他也会观感很差,痛苦不堪,那倒也未必,也许他能看到我看不到的精彩之处,或者那些真实的场景还算用心,或者那些道具枪械让他感兴趣也说不定。
我们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不同,对外界的解读也各有各的角度,根本做不到感同身受。
生活中的很多是非对错都仅限于自己的理解和感知而已,成年人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接纳彼此的差异,这也是夫妻和谐相处的根基。
而对于庄子的智慧,我们又何尝不是各有各的解读呢?
基于不同的学识、修养、人生阅历,我们眼中的庄子一定也是千人千面的,我相信再过几年,我对书中的故事一定还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者,能体验到一些更简单更质朴的道理,那时,一定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更准确的理解和更清晰的认知。
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