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本馆专家动态王余光百年来学人回答为什
王余光
北京大学教授
原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
坪山图书馆专家咨询委员会
百年来学人回答——为什么要读经典
王余光
我国科举制度废弃后,随着“西学东渐”的进程,中国传统经典书籍与人们的生活愈行愈远。在五四运动前后,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和白话文的推行,自中小学生开始,举国上下大都不把中国传统经典作为主要读物了。曾经甚至有个别学者扬言说,要把承载中国旧学问的线装书“扔到茅厕里去”。因此,“为什么要读经典”这样一个问题,在那个时代就已被提出,近百年来又常常被人们提起,但远未获得解决。
1.“为什么要读经典”:梁启超的回答
年,梁启超在撰写《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的同时,还写了一篇《治国学杂话》的文章。在这里,梁氏就为什么要阅读传统经典,提出了两层意见。
一是,作为中国学人,就有必要读一些中国传统经典。他在《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的附言中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二是,梁氏认为,不仅需要阅读必要的经典,对那些“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有益身心的格言”,还需要熟读成诵。他说:
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该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底,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们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他给我们的光明。
那些传统经典中的好文学,灌溉和滋养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有涵养与情趣;而圣哲格言,在为人处世方面,给我们以指引,不致使我们陷入困惑的黑暗中。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次动荡的中国教育界,多少已意识到梁启超的深意,开始强调学生的素质教育。
2.“为什么要读经典”:鲁迅的回答
年,孙伏园在自己主持的《京报副刊》上,发出“青年爱读书十部”与“青年必读书十部”的征文启事。“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文,当时有七十余位学者作家应征。
年2月21日,《京报副刊》刊出鲁迅的答卷。在“青年必读书”一栏中,鲁迅说:“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在“附注”中,鲁迅说: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但除了印度——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中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呢。
鲁迅的观点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议,也遭到不少人的批评。在今天,他的观点也难为大多数人接受。
3.“为什么要读经典”:唐文治的回答
年,《教育杂志》主编何炳松向全国教育界征询“读经”的意见。次年5月,《教育杂志》将收回的七十余篇文章以专辑的形式推出。其中收录时任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的意见。唐文治说:
窃维读经当提倡久矣!往者英人朱尔典与吾华博士严幼陵相友善,严尝以中国危亡为虑,朱曰:中国决不至亡。严询其故,朱曰:中国经书,皆宝典也,发而读之,深入人心。基隆扃固,岂有灭亡之理?余谓朱说良然。吾国经书,不独可以固结民心,且可以涵养民性,和平民气,启发民智。故居今之世而欲救国,非读经不可。
在唐文治看来,经书为国家的根基,可以团结人民、提高素质、开发智慧,创造和谐社会。
4.“为什么要读经典”:朱自清的回答
年,在西南联大任教的朱自清,写成《经典常谈》,此后多次出版或重印。这部书开列了十余部经典,《说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书》第三、《诗经》第四、《三礼》第五、《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四书》第七、《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诸子》第十、《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作者在《序》中说: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由朱自清的“文化”二字,可见六十多年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就已经意识到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冲击的问题,担心中国人走向世界时会忘掉本民族的文化。
中国文化如何传承的问题,在当时就已经是很重大的问题了,一直持续到现在仍然存在,不仅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矛盾更尖锐更危急。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更加消极地对待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会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不必承担如此沉重的历史责任。但如果我们每个读书人都不承担这样的历史责任,那么这个文化将会中断以至彻底消退。我自己在想,我们青少年现在喜欢的东西,都不是中国自己的东西,他们喜欢吃的快餐是肯德基,他们喜欢看外国的大片,他们喜欢玩外国的电脑游戏。这就是一种文化上的“消退”。
作为这个民族的知识分子,自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六十多年来,《经典常谈》也成了人们习读经典的经典。
5.“为什么要读经典”:钱穆的回答
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讲座”,请84岁高龄的钱穆作了《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七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他说:
我们今天一个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应该读四部书:一部是《论语》一部《孟子》,第三部是《老子》,第四部是《庄子》。读了这面,还应读那面,这就叫“一阴一阳”。
又说:
这四部书都是古代的。若要再读后代的,则我再举三部。一是禅宗慧能的《六祖坛经》。……第二部是朱子选的《近思录》。……第三部是王阳明的《传习录》。
拿唐朝以下的三部,汇合上战国时代的四部,可成为中国新的《七经》。
钱先生终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研究,是一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其所《七经》说,乃其一生的读书经验之所得。
6.“为什么要读经典”:余英时的回答
钱穆高足余英时,长期在美国大学执教。20世纪末,作《怎样读中国书》,主张读传统经典,提倡“旧书不厌百回读”。该文中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思考。他说:
中国知识界似乎还没有完全摆脱殖民地的心态,一切以西方的观念为最后依据。甚至“反西方”的思想也还是来自西方,如“依赖理论”、如“批判学说”、如“解构”之类。所以特别是这十几年来,只要西方思想界稍有风吹草动(主要还是从美国转贩的),便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兴风作浪一番,而且立即用之于中国书的解读上面,这不是中西会通,而是随着外国调子起舞,像被人牵着线的傀儡一样,青年朋友们如果不幸而入此魔道,则从此便断送了自己的学问前途。
7.“为什么要读经典”:美国人的回答
我们注重传统经典的阅读,或许源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所赋予我们与生俱来的情感。然而,在美国,习读经典名著,特别是习读传统经典,同样是受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