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说混沌是怎么死掉的

发布时间:2021/11/7 14:53:20   点击数:

混沌是怎么死掉的?

K

K

南海的帝王叫做儵,北海的帝王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叫做浑沌。儵和忽二个人经常到浑沌的境内相会,浑沌待他们特别好。儵和忽,商量如何来报答浑沌的美意,二人商量道: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替他凿开七窍吧。

一天凿一窍,没想到,到了第七天,浑沌就死了。

庄子真是段子界的绝顶高手,看完这个段子,不信你不笑。可是笑完之后呢,不禁引人深思。好人干出的一定是好事吗?浑沌就是这么死掉的。

浑沌,是庄子给自然的世界取的名,它没有七窃玲珑心,也就是无知无识,无谋无虑,无智无巧,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浑沌对待南海北海二帝的“善”,只不过他们二人心目中的善,其实,浑沌只是听从内心给予他们应得到的待遇,没有追求回报的企图,但二人心中因为有了善的概念,就有了“待之以善”的感觉,就按照他们自己的世俗标准,产生了报恩心理,并付出了报恩的行动。

这无疑不仅仅是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庄子揭示的人总是以己度人,以自己的影子观照世界,以自己的标准塑造他人,生生地将这纯朴的世界毁灭掉。

其实,浑沌就是自然,给人以食,给人以安,给人以乐,一样不求任何回报。可人偏偏要按照人的观念和标准,来干扰自然。这是“好奇害死猫”的另一个版本。

今天自然环境的被破坏,绿水青山的消失,和浑沌之死有什么区别呢?

家庭教育也一样,每个父母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为孩子好,替孩子着想,其实孩子不这么想。他们以善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生命的自由和自主,侵犯了他们浑沌纯朴的心性。他们以爱的名义,用自己的标准来塑造孩子,将孩子打造成一个自己“理想”的模范。可是结果呢,孩子被物化了。

治理政事也一样,你以为用你的仁义,就可以使国家繁荣,百姓安乐吗?哪一个帝王不自诩自己是英明领袖?很多时候恰恰相反,百姓不这么想,仁义治理的结果反而是百姓更加贫困。庄子的意图和老子“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一致的。

而庄子讲的这个冷笑话,揭示的道理更发人深省。千万不要以你认为的善,施加于别人。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应该加二条:己所不能,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你所谓的善也好、欲也好、仁义也罢,都出自于“己心”。

这个“己”,都是私心私意,仍然不脱“己是而人非”的桎梏。

庄子还说:“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不为名之主,不为谋之府,不强行任事,不为智巧之主。庄子希望人们抛弃求名的心思,打消智谋的心机,绝弃专断的行为,舍弃自作聪明的作为。百姓本来很纯朴,但因为你们这些这些名、谋、事、智,而变得机心邪心并起。大概说的就是南海北海二帝对待浑沌的做法。

庄子希望人们体会着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域,接受自然的本性,无见无得,不要自我夸矜,达到空明的心境。至人的用心如同明镜,任物来去自由,不加迎送,不怀私意,无所隐藏,这样就能超越万物,而不为所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种与天地同乐的境界,并不需要更多的名智巧伪,都可以进入。

这个自然的世界,其实就是“有”,这足够了,不需要外物的入侵,忘记各种“好心”,听从自然的命令,就达成了“无”的境地。

刘绪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265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