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评价 >> 年中混沌大课上,一场关于ldq
「张蓓的美学信仰」
美好生活
花神道场
此生丰盈
年我成为了「混沌学园」第一期的学员,系统地在李善友教授的课上学习了「第二曲线」、「第一性原理」和「理念世界」的认知升级三部曲课程。由于我的勤奋还是聪慧「笑」,我又被选为混沌学院第二期的跟班大师兄,陪伴混沌二期的同学再走一遍。这样的经历过程是给了我一个思考空间、思考动力和思考方法论,让我得以系统地剖析我所做的「十里芳菲」的本质是什么。
年混沌的年中大课,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在这场人的大课上,我受邀分享了关于「十里芳菲一战略」的思考。其中关于,未来村落的意义和价值体系,以及村落的构建模型的提出,是我此次的最大收获。
大家好,我是混沌学园一期的张蓓。蓓是蓓蕾,是花骨朵的意思,是父母对一个女儿小时候的祝福,像一株含苞待放的花。年,我开始了第一次创业,把心目中家乡开满了花的那个小四合院,抽象成理想生活的样子做成了一间民宿。
这间民宿后来一不小心开到了全国各地,我给它取名叫做「花间堂」,一朵绽放的花,一如那时的我对自己的期许。
这件事一做就是十年,有花开就有花落。
年我卖掉了「花间堂」,开始追寻向内行走的力量,追寻一个永远有花开的春天,于是我开启了一段叫做「十里芳菲」的新旅程。
那么这一段新旅程,这个被叫做「十里芳菲」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子呢?请点开视频我们一起直观地感受一下。
十里芳菲属于文旅行业,在行业中的产品定位是一个新型的文旅综合体,是一个以「村落」形态为载体的,集住宿、餐饮、娱乐、会务、课程、婚庆、文创开发与销售为一体的度假目的地。我们的产品形态是一个村落,因此我们的主战场,就在广阔的乡村。但如果只如文字概括的这样,那它还只是个功能端的,平平无奇的文旅产品,叫个综合体叫个度假村什么的就好了,为什么要叫村落呢?一个村落和一个度假村、一间民宿、一个酒店有什么不同呢?村落之美,源于人与居地的关系,人在居地特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产和创造,形成了在地特有的风貌和生活方式。村落是一种人类群聚的模式,每一个村落都是这样活出来的,而不是建起来的。乡村旅游是外来游客,感知居地的自然特色、当地的人文和当地与自然偕同中的创造。十里芳菲重新定义居地:这里不是一个渔村,不是果园,是花神道场。重新定义村民: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是农民,不是渔民,是花神使者的身份和自觉。这里的美,不是生活之外的表演,不是设计师和泥瓦匠堆砌出来的,而是一群花神使者在这里长期生活,活出来的。十二月花事、以花养生、以花养心,村子里的每个日子都与花有关。庄子说:象外环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有的外物象都是内心的投射。我在探寻十里芳菲的一的过程,仿佛是在给我自己做了一次人体解剖,从皮肉长相-骨骼结构-再深入到核心动力,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过程。既然产品是村落,那么村落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不同视角下,提取的村落资源要素不同,村落的价值和意义就不同。换句话说,我们用来与外界达成交换的主体的价值决定了整体价值。比如,在农耕视角下的传统村落,村落与外界是以农产品为主的交换,交换的主体是粮食、蔬菜、瓜果,因此村落的价值是物化的。就会是锄禾日当午,是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是空心村和留守儿童。又比如,在文旅视角下的村落,村落与外来游客,是以在地的风土和生活方式为主的体验的交换,因此村落的价值是文化的,是文的外化形成的价值。能参与到村民的生活、生产、创造的过程当中去,就完成了体会乡愁,领略新奇、自然的价值交付。在这里我举两个例子。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我举两个远一点的例子。在日本关西的白川乡有个叫合掌村的村落,这个村的民居屋顶像合十的双掌因而得名,这样的建筑形态是为了抵御严寒和豪雪。在上世纪60年代,因为这个村的自然生存环境过于艰苦,政府曾动员村民集体搬迁,可大部分村民不愿离开故土,于是组成了一个叫做「结」的自治和互助组织,负责保护村落的文化,保护周边的生态环境,并且带领村民们整理村落景观资源,开民宿、开餐馆、办民俗博物馆,开始发展观光旅游业。背景图为合掌村掌灯节照片再后来,村里的多户农家把主要农、副业生产项目,包括水稻种植、蔬菜、花卉、养蚕、养鸡以及加工等等这些属于农业的劳作,与观光体验相结合,经过几十年的打造,使一个偏远山村变成了一个有得看、有得体验、有得买买买的旅游目的地,这张掌灯节的照片让全球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合掌村就是一个守住了传统就守住了市场的典范村落,被世界称道。就在合掌村的“隔壁县”,还有一个叫Mokumoku的农场,占地只有亩,但却造就了年入50万游客,4.5亿人民币年营收的奇迹。这里原本是一个靠养猪为生的村子,由于水土的原因猪肉品质很好,做成的香肠也很好吃。但是由于周围人烟稀少,做出的好产品也卖不出去。80年代末这个农场的创始人开始尝试开放养猪和香肠制作的全过程,把手工香肠制作当成场景入口,再整合十里八乡的手工啤酒作坊,牛奶作坊,麦芽工坊等等,联合起来供城市游客体验。并且实行会员制,依靠会员宣传和口碑,经过了30年的不断迭代,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全日本最有名的农场和最富裕的乡村之一。如上两个案例的动作,其实我们国内的很多乡村也都在尝试着打造。村落生活的体验和文化的交付,毫无疑问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但建立在生产效率越来越高、生产资料越来越集约的假设之上,我还想把尺度拉得更远一些。前面的两个案例都是过去三五十年的尺度,那么假设我们站在30年后、年的某一天来俯瞰地球,俯瞰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痕迹,我想,大概可以由两种形态来概括。一种形态是建筑堆叠,人口稠密的聚落方式,我们称它为「城镇」。在城镇,之所以人们不得不都叠在一起生活,是因为它是以物的生产和物的交换为目的的人类聚合,是生产力导向的,生活是服从于生产的。而相对应的另一种形态是,居舍融于自然,阡陌纵横、散漫链接的聚落方式,我们称它为「村落」。村落里的一切是围绕着「人」来的,是以人的再生产为目标的聚合,村落是生命力导向的,生产服务于生活。在这样的村落中,人们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2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