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又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展现河水满涨的景象,突出河伯沾沾自喜;第二个层次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突出河伯自识其丑。第二部分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导河伯。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个层次是说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不敢自满;第三个层次阐发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道理;第四个层次是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分析题
1.“井蛙不可以语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与道者,束于教也”
(1)井蛙“拘于虚”,夏虫“笃于时”,曲士“束于教”分别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的限制。
(2)这段话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3)这段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排比、比喻。
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壘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1)这段话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人的生存空间有限,因而人的认识和作为是十分有限的。
(2)其中什么地方用的是例证法?
答:对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有限来说。“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都是例证法。
(3)其中什么地方用的是类比法?
答:对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来说,“壘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都是类比法。
(4)其中什么地方用的是对比法?
答:本段文字都是通过大与小无限与有限的对比来彰显旨意的都是对比论证。
(5)这里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答:排比,层递。三个问句是排比。从“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再到“万物”,再到“人”,是层递。
3.“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联系上文看,“尽此矣”的“此”指的是什么?
答:这个“此”,指代马体之“毫末”。
(2)在这里,庄子用什么道理来否定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作为?
答:宇宙无限认的认识十分有限的道理来否定五帝、三王、仁人、任士的作为。
(3)在这里,庄子用什么方法来否定伯夷的“名”和仲尼的“博”?
答:类比方法。用河伯“自多于水”来类比伯夷“自多”于“名”,仲尼“自多”于“博”。
1、本文的艺术特色是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
首先,在整体构思上,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
其次,文章开头设置了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以具体景物的比照来隐喻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文章主旨。
再次,通过援譬设喻(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③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④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的手段,来表达深微玄奥的哲理,而所用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引人联想,发人深思,从而将抽象的道理阐发得十分鲜明透撤。
2、论证方法颇有特色
(1)经过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逐层推进,最后把结论自然地推到读者面前,令人信服。
(2)大量排比句(①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②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③春秋不变,水旱不知。④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⑤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和反诘句(①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②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③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的配合运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气势,增强了说理的力量,体现出庄子散文在语言方面的特色。
联系联系方式/卡泊三醇说明书患者要多了解下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dihaoqc.com/zzpj/15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