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庄子 >> 庄子简介 >> 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天人合一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易经》进一步说:“立天道曰阴阳,立地道曰柔刚,立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
因为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这便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不仅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能量升华存在的状态。
朱熹说:“天即人,人即天。人之始生,得之于天;既生此人,则天又在人矣。”天离不开人,人也离不开天。人之初产生,虽然是得之于天;但是既生此“人”,则“天”全由人来彰显,“人”对“天”就负有了责任。如无人则如何体现“天”的活泼泼的气象,又如何“为天地立心”呢?“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得分割为二。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有人才可以使“天道”发扬光大,如果人不去实践“天道”,“天道”如何能使人完美高尚呢?孔子说:“知天命。”“知天命”就是了解“天”的运行发展的趋势。因此,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是有机的、连续性的、有生气的、生生不息的、与人为一体的。
就好比人们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一样,冷了,穿厚一些;热了,穿少一些。顺应季节吃相应的蔬菜水果。这也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人是自然之灵,自然体循环出现了故障,表层原因是人类盲目改造破坏自然,或其它天灾因素所致,深层原因是人无道,地无德所致。天无道,四季不分,六气紊乱,地无道,土崩地裂,万物不长,人无道,天灾人祸,劫难不断。要想使自然循环顺畅,人必须了解自然之道,调配自然,与自然合一,共生共存,共同修行提升。地以厚德载物,人是自然之灵,所以地之德,即人之德。如果人无德,那地亦无德,地无德,就不能承载万物,便会土崩地裂,万物不长,最后崩溃毁灭。
天人合一的其中一个内涵是天人同构。两千年前,董仲舒讲“天人合一”,人就像一个大宇宙。我们看天上有日月,人有左眼右眼相对;人体有个穴位,一年刚好天,人体有四肢,一年有四季,人体有12条经络,一年刚好12个月,脊椎有24节,一年刚好24个节气,人有7窍,一个星期有7天,人与大自然完全吻合等等,可以无限地对应下去了,总而言之就说明是天人同构。
年英国化学家哈密尔顿,在进行地球环境成分分析时(例如大气、土壤、海水、岩石……),意外的发现,地壳上的基本元素的含量,和人体组织(例如血液、五脏六腑、尿液、大脑、肌肉……)微量元素与营养素含量,在"比例上"呈现惊人的"相似性"!
这就是利用"火花源质谱法"研究位英国人的身体组织,而获致的重要论文《人体组织元素与环境成分的关联》。
意即,在"人体组织"及"血液"90多种化学元素中,就有60多种微量元素含量比例,和"大地土壤"几乎完全一致(图1-4)。
由这些研究可知,人类和其生长的环境,确实存在着惊人的共同性,自然环境一经变迁,居住其中的人类立刻受到影响,造成"休戚与共","生命共同体"的现象,而这种相关性,也是中国人研究风水最早的"动机"。
这种"人"与"环境"密切关联的事实,其实不用等到20世纪西方科学的验证,在中国的风水中,早就发现其"同出一脉"的现象,如晋郭璞的《葬书》,就有"五气行乎地中,发而生万物"之记录。
再者,明朝学者郑谧也提出说明,他认为:
盖众人之先,与天地万物同出一源,但日远月移,遂有亲疏之间分,然一气之流行,则无以异也!
这句"众人之先,与天地万物同出一源",就清楚地指出人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现代科学也证实,土壤里某项微量元素过多或缺少,透过水源与农作物的媒介,长期下来,人类会"感同身受",产生地方性的"水土病"。
还有一个内涵是天人合德。我们为什么会生病呢?因为人与天地不合德。我们如果生活作息规律跟天地运行规律不一致,昼夜颠倒等等,对身体的摧残是很大的,所以要天人合德才会实现身心灵的整体健康。那么天地之德是什么?我们读过《易经》都知道,乾德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德就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事实上,与天地合其德,是天人合一的第二个内涵。
中医可以根据你的外观,通过望闻问切,来判断你身体内部的病变,水平高者,可以通过你的外貌判断你的内脏盈亏,在通过内脏的盈亏来判断你的性格和人品,玄之即为看相算命。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在道家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天道和谐统一的核心观念。这一观念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生命力,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以及超脱世俗的境界。
首先,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万物的生命力,避免过度干预自然。这种观念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及对生命的尊重。通过与自然保持和谐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融入自然,追求内心的平和。
其次,天人合一也强调道德修养。在道家中,天人合一是一种内心的修炼,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达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通过遵循自然规律,人们可以培养出谦逊、仁爱、公正等道德品质,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医学典籍《内经》主张“天人合一”,其具体表现为“天人相应”学说。《内经》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符,人参天地”。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结构和规律。
因此,《内经》“天人相应”学说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从大的生态环境,即天地(大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一是从生命(小宇宙)的本质与现象来看“天人合一”的内涵。
#发文冲刺赛#现代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而“天人合一”则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倡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活方式,以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修身、养性、虚无等实践方法,能够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个人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压力,而“天人合一”的理念则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寻求内心平衡的方式,从而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